闽南建筑上,雕有一种谜样的“蒙佳利”,这是怎么一回事


 闽南建筑上,雕有一种谜样的“蒙佳利”,这是怎么一回事
文章图片

 闽南建筑上,雕有一种谜样的“蒙佳利”,这是怎么一回事
文章图片

 闽南建筑上,雕有一种谜样的“蒙佳利”,这是怎么一回事
文章图片

【|闽南建筑上,雕有一种谜样的“蒙佳利”,这是怎么一回事】在福建省内 , 人们常常将厦门 , 泉州和漳州三市统称为闽南地区 。 闽南有三大特色:一是闽语 , 二是美食 , 三是古建 。 其中最令人惊叹的是古建民居 , 如著名的土楼和红砖厝 。 闽南人将房子称之为“厝” , 因此红砖厝就是红砖房屋 , 它们大多具有南洋建筑的风格 。 但令人感到疑惑的是 , 红砖厝却都雕刻了奇奇怪怪的“蒙佳利” ,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如果您也想知道 , 下面小编就来揭秘 。
(本文所有图片 , 全部来自网络 , 感谢原作者 , 如侵犯您的权利 , 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 。 图片与内容无关 , 请勿对号入座)
在揭秘之前 , 小编先给您说说门神 。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 , 门神是守卫家庭的神灵 , 能驱除邪恶和霉运 , 带来平安和健康 。 史料价值 , 早在商周时期的祭祀中 , 古人就有了“祀门”典礼 , “王为群姓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有\"门\"、\"庶士、庶人立一祀……” 《礼记·祭法》 。 随着社会发展 , 门神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 比如福禄寿三神像和哼哈二将 , 以及秦叔宝和尉迟敬等武将像 , 不同的门神当然也有不同的作用 , 但归根结底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然而 , 闽南红砖厝却不贴门神画像 , 而是雕刻了许多不同的蒙佳利 。
所谓蒙佳利 , 它是一种石刻像 , 但最令人费解的是它竟然有着一副“洋人”的嘴脸 。 通常蒙佳利雕刻房屋进门处的石柱上 , 高约20-50厘米 , 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风格 , 而且既有男性 , 也有女性 。 男性蒙佳利额头宽 , 眼窝深 , 还有两撇小胡子 , 有的还带着头巾 , 双手掐腰地站立着;女性蒙佳利体态丰腴 , 通常都身着西式长裙 , 有的还带着头冠 , 看起来就像典型南洋女子的穿着风格 。
或许您心里也很纳闷 , 闽南人在房屋上雕刻蒙佳利做什么的呢?一开始 , 很多人都以为是为了装饰 , 但是后来据当地的老一辈村民介绍 , 蒙佳利不是装饰品 , 而是“出气筒” 。 老人们表示 , 在清末民初时候 , 福建沿海一带很多人都下南洋谋生 , 即今天的菲律宾 , 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 当时下南洋谋生并不容易 , 不管是从商做生意 , 还是当工人出卖体力 , 总是处处受到欧洲商人的欺负 。 后来 , 一些劳工赚够钱了回乡养老 , 于是就按照南洋建筑的样式修建了房屋 , 并且还请工匠在石柱上雕刻蒙佳利 。
其实蒙佳利也是外国神话故事中的人物 , 比如现在欧洲的很多古建中 , 也都能看到大量的石刻人像 , 而它们大都出自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话故事 。 不过 , 闽南人雕刻蒙佳利不是信仰西方文化 , 而是为了出一口恶气 , 以报在南洋受洋人欺负的仇怨 。 在最初下南洋的闽南人看来 , 将蒙佳利刻在石柱上 , 也算是让他们日夜劳动 , 不仅支撑房屋 , 还要驱邪避魔 , 并且还不给他们饭吃 , 也不给他们水喝 , 当然也不给他们发工资 , 蒙佳利虽然不是真的 , 但看着也解气吧 。
其实仔细想想也觉得可笑 , 虽然气是出了 , 但是问题并没解决 。 之所以下南洋受到洋人的欺负 , 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洋人心眼不好 , 而是当时的清朝实力太弱 , 洋人自然就会挑软柿子捏 , 所以不提升国家的实力 , 就无法改变被欺负的命运 , 用蒙佳利出气也仅是小孩把戏 。 不管怎么说 , 闽南人也始终努力自强 , 逐渐在南洋站立起来 , 既为闽南人长了一口气 , 也为国人树立了新形象 。
如今100多年过去了 , 在几代人的不忘初心的接续奋斗之下 , 中华民族已经崛起 , 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 不仅摆脱了被欺负的悲惨命运 , 而且在国际舞台上也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 因此不管我们下南洋 , 还是跑西洋 , 或者闯东洋 , 也都不会再被欺负 。
参考资料:
《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 作者:陈达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 , 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