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秀节目|“偶像养成类节目”停播,综艺节目再度进入黄昏?( 二 )
从2004年-2021年,17年间,对比两次选秀节目的走红,会发现一些表面的变化和内在恒定的规律。“超女时代”,主阵地是电视平台,主打的是草根概念,选拔的是个人偶像,诞生了李宇春、张靓颖等实力歌手。而近几年的选秀,主阵地是网络平台,走的是流量路线,选拔的团体偶像,催生出蔡徐坤、李汶翰等有争议的艺人。由电视转战网络,平台的挪移给偶像选秀带来了巨大的生机,但因为核心的利益诉求没有变化,导致网络偶像选秀综艺的“垮塌”,尤其是“饭圈”“出道”“成团”“打投”“C位”“应援”等令人眼花缭乱术语的出现,加快了新一轮选秀的“速朽”。
选秀的本质,应该是选出有实力的艺人,用优秀的作品来证实自己的价值,早期选秀,如《超级女声》《快乐男生》《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等节目推出了不少有实力的选手,正因如此,选秀节目才在“第一次黄昏”的说法产生之后,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但近年的选秀,极度缺乏优质选手,往往成团出道之日,也是被遗忘的开始。“饭圈文化”取代“粉丝文化”,导致非理性追星形成燎原之势,“割韭菜与心甘情愿被割韭菜”,形成了选秀明星背后的平台与受众之间的畸形关系。
选秀形式自进入综艺娱乐形态以来,人为操控一直都是公开的秘密,打着“公平透明”旗号的规则设定,以及对既定规则的随意修改,主要的诉求就是挑动受众的消费情绪,使其消费欲望不断高涨,直到发生“倒牛奶打投”等触及公众底线的事件发生时,无法克制与约束自身的偶像选秀,亲手把自己送进了自己挖的坑。
从文化层面看,早期的选秀虽有运作上的出格,但没有摆脱大众流行文化的范畴,节目在价值观方面仍有积极能量,对大众心理有一定的迎合与满足;但近年的选秀,把主要的利益诉求建立在“饭圈”的基础上,让“饭圈”这一属于青少年亚文化的奇葩站在了中心位置。失去了大众流行文化的容纳,选秀走上绝路是必然。
当下综艺生态面临诸多问题,比如抄袭、同质化、价值观混乱等,另外“饭圈文化”早已溢出选秀节目,渗透到整个综艺形态中,也出现了一些诸如综艺主持人接受粉丝送礼等不良现象。“偶像养成类节目”的停掉或者说倒掉,也是给综艺生态提了个醒:未来几年,平台与渠道只有真正重新找回综艺节目的价值与意义,才会使这一娱乐形式的生命力得以保存。
和其他娱乐产品一样,通过良性的竞争,才会诞生优质的综艺。“偶像养成类节目”把综艺竞争一度带进难以跳脱的泥坑里。现在“泥坑”没有了,失控的综艺制作,有望能再次回到正轨上来。
推荐阅读
- 原创街舞《黄河》舞动“湾区春晚”
- 北京台春晚语言类节目打头阵,冯巩一出场年味就来了
- 王一博录节目被嘲太肤浅?被女嘉宾选中做舞伴后,手上全是细节
- 比陈小春更“怕”老婆的,不是杜江,也不是邓超,是这位硬汉
- 视听盛典《王牌部队》节目被剪辑,肖战作为演员代表参加合唱
- 张淇在《朋友请听好》第二季重回“主播”台,流程娴熟
- 台前幕后看春晚|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描摹诗意生活科技助力效果惊艳
- “非诚勿扰”火了11年被曝全是托?你知道这些女嘉宾都从哪来吗
- 小尼小撒恶搞刘涛是我教的!魔术师邓男子揭秘央视春晚节目《迎春纳福》
- 今晚《中国梦·我的梦2022中国网络视听年度盛典》节目单来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