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 农夫报案牛舌头被人偷了,包拯:把牛宰了,小偷自然就会来自首 09( 二 )


原来他与邻居之间因为往日的一些琐事有了摩擦 , 从此就怀恨在心 , 便生出了谋害之心 。 经过一番思考 , 在夜里悄悄潜入邻居家的牛圈 , 割去了牛舌 。
此后牛便不能进食 , 也无用处 , 主人家必然是要将它屠宰了的 , 就正好触犯了宋朝不能随便屠戮耕牛这条法律 , 必定会被治罪 , 便可以解了自己的心头之恨 。
开封有个包青天包公智断牛舌一案便传遍了天下 , 人们都知道了这位智慧的县官的故事 。 随着包拯的工作成果日渐累积 , 他的官职也越升越高 , 在污浊的官场里 , 他始终保持着一颗清廉的心 。
庆历元年 , 包拯调任广东 , 作为知府 。 当时那里盛产端砚 , 是中华四大名砚之一 , 而以端砚最为上等 , 其以石质坚实、润滑驰名于世 , 有“呵气研墨”之说 , 形容墨质优良 。
端砚是作为朝贡年年进贡 , 在此之前是知府负责查点 , 他们往往要将比要求的进贡数多出几十倍的端砚收入自己的私囊 , 借以赠送给当朝的权贵来拉拢关系 。
而在包拯在任期间 , 他仅仅要求制造进贡数量的端砚 , 在任一年 , 没有拿一方砚台回家 。
英名永流传为官清廉、铁面无私 , 是包拯的人生信条 。 既然吃着朝廷的俸禄 , 就要真心实意地为国家 , 为社稷、为苍生百姓考量 。
从一位小小的县官开始 , 从为一方父母官 , 到成为四方宰相 , 包青天的眼中只有百姓安康 , 他积极进谏 , 提出许多有用的建议 , 也不惧权贵 , 坚持弹劾贵妃的伯父 , 只为扭转朝廷的不正之风 , 真正不负“青天大老爷”之名 。
嘉祐七年 , 宰相身逝 , 享年六十四岁 , 宋仁宗亲临吊唁 , 并为他辍朝一日 , 追赠“礼部尚书” 。 百姓更是为失去一位好官而伤心不已“京师吏民 , 莫不感伤;叹息之声 , 闻于衢路 。 ”
包公的故事也一代代流传下来 , 为人们津津乐道 , 何为父母官 , 是真正能够为老百姓更好的生活做打算的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