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折射和反射的微观物理解释(补物质数据表)


 光的折射和反射的微观物理解释(补物质数据表)
文章图片

 光的折射和反射的微观物理解释(补物质数据表)
文章图片

 光的折射和反射的微观物理解释(补物质数据表)

首先 , 再强调一次 , 在本大统一模型假说中:光和声波性质完全一样 , 是纯能量波 , 纯能量波 , 纯能量波!光波和声波都同时具有纵波和横波特性 , 只是因为传播媒介性质巨大差异 , 导致声波纵波特征明显而横波特征不明显 , 相反光波横波特征明显而纵波特征不明显 , 因此被现在波动说视为性质完全不同的波 。
在本假说中 , 光的传播介质是以太空间 , 以太空间由以太原子构成 , 以太原子的原子核是一对超光速绕转的正反以太偶极球对 , 核外电子是另一对正反以太偶极球对 。 如下图:
以太偶极球对位置关系及以太时空单元示意图
以太单极球半径:r0=0.81×10-35 m
以太单极球质量:m0=1.15×10-71 kg/个
以太单极球本征密度:ρ单本=5.15×1033 kg/m3
以太原子半径:r当=2.98×10-17 m
以太原子质量:m=2.29×10-71 kg/对
以太原子当量密度:ρ当=ρ时当/0.4764=4.33×10-22 kg/m3
以太时空当量密度:ρ时当=m/(4/3πr当3)=2.06×10-22 kg/m3
以太时空剪切模量:G切模=0.8G万m2/(πr02r当2)=1.85×10-5 N/m2
以太偶极球对相互绕转线速度:vm=(3kT/(2m0))0.5=2.22×1024 m/s
计算结果显示以太原子偶极球对的绕转速度远大于正常光速 , 几乎是光速的三次方 , 这个速度可以解释为每一个以太偶极球对均受到其它六个与之关联的以太偶极球对的吸引力和排斥力共同作用 , 因而使其绕转速度可以远超光速而不会出现系统崩溃 。
所谓以太单极球 , 其并不是完全由单一的正微元质点或反微元质点组成 , 而是由等量的正反微元质点组成的一个球形结构 , 只是其外表总体显现正物质属性时 , 被称为正以太单极球 , 反之称为反以太单极球 。
以太单极球结构示意图(错误的正反微元质点分布 , 应是红黑交错分布 , 懒得画了)
因此 , 由其组成的以太偶极球对的相互绕转并不是二维平面的 , 而是三维立体的 , 这样的绕转方式和超光速的绕转速度 , 确保了以太空间不塌缩 。
从表中可以看出 , 以太单极球的直径就是普朗克长度 。 这是因为光在以太空间中的传播 , 由于受到以太偶极球对的运动方式的限制 , 导致光的传播波长不可能小于普朗克长度 。
我们再看一下本假说中的物质结构数据表如下:
表2    宇宙基本物质结构数据简表(注:E+n表示×10n)
由表可知 , 以太时空基本单元结构长度仅约为强磁弦体边长的约1/22.8 , 所以 , 以太原子充满整个物质原子 , 甚至整个原子核内部 。 简化为二维的比例尺寸示意如下:
以太空间单元与强磁弦体边长尺寸比例示意图
【|光的折射和反射的微观物理解释(补物质数据表)】图中 , 中心正方形的四个顶点分别代表一个以太偶极球对 , 正三角形每一直线则表示一个强磁弦体的一个强磁弦子实体 。
由图中比例可见 , 每一个强磁弦体(空穴中子)内部均有若干个以太原子 , 因此 , 光可以直接传播到整个原子内部 , 包括质子和中子内部 。
由于原子内部结构的原因 , 导致其内部磁场有别于原子外部磁场 , 是的在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物质内部 , 包括气液固态的物质 , 其内部以太空间的当量密度大于外部以太空间的当量密度 , 因此 , 在忽略以太空间弹性模量随密度变化而变化的条件下 , 根据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关系方程:v2=(G弹模/ρ时当) , 在单位时间内 , 光需要通过更多的以太原子传播 , 导致在被观察物质的内部 , 光速变慢 。 这就是透明物质对光的折射率与其内部光速成正比的原因 。 折射角度的产生则服从惠更斯原理 。
对于内部显各项异性的物质 , 由于其内部以太空间受到物质内部电磁力结构影响 , 也相应呈现各向异性 , 因此 , 会发生双折射现象 。
对于透明物质 , 其分子结构疏松 , 密度较低 , 以太空间单元呈连续状态 , 所以其对光的反射率较低 。
所谓物质对光的反射 , 就是以太空间的波动作用于原子核外电子 , 导致核外电子发生轨道跃迁 , 然后又快速回到原轨道的一种现象 。 由于电子发生跃迁和返回的时间相对于电子运动速度而言 , 极为短暂 , 可以被忽略 , 因此反射光与入射光具有相对于法线的对称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