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 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墙正在被打破,你有感受到吗?( 二 )

看到汗毛和毛孔 , 是因为数字航天员角色总计30万面 , 其中10万面用于表现面部汗毛 , 而这些汗毛和毛孔是人脸构成的最基本要素 , 做足了细节 。 面部汗毛如此 , 头发亦如此 , 扫描建模导入专业发型制作工具Xgen , 全部头发约10万根 , 全部作为曲线缓存导入UE , 所以放大看不管是汗毛还是发丝都纤毫毕现 , 远观真 , 近看更真 。
静态的逼真能做到这种程度很了不起 , 但是更难的是动态的表情 。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人的表情是怎么来的?我们每个人的五官有个基本的特征 , 比如眉毛间距等 , 这些基本特征是与其它个体区分的关键 , 人脸识别也是这样的原理 , 这是骨骼决定的 。 所以在做虚拟人的时候一样要建立骨骼框架 , 骨骼框架好了 , 人的基本特质也有了 , 下面就需要表情捕获了 , 就像前面所说的那样通过人脸制作管线xFaceBuilder? 拍摄捕捉模特脸部的表情 , 建模师再进行局部调整形成5000多个Blendshape , 可以简单的理解为5000多个表情 。 你要知道传统CG动画中角色有上百个表情 , 用户就会大呼逼真 , 有几百个表情就已经是大制作了 , 而小诤面部表情系统使用了5000多个Blendshape来刻画角色表情 , 你就知道又多细腻逼真了 。 而且这些表情甚至考虑到了皮肤色彩在表情变化时的变化 , 比如生气的时候可能血气上涌皮肤泛红 , 这种细节都注意到了 。 将这些表情精准绑定到小诤的骨骼上 , 就使得小诤这个数字虚拟人的一颦一笑都能传递出不同的情绪 , 而且非常的自然 。
在一些游戏玩家看来以假乱真的数字虚拟人就是为了让游戏更加的好玩 , 在二次元用户看来 , 虚拟数字人就是个虚拟偶像 , 唱唱跳跳接个广告代言 。 不得不说 , 站在2021年的节点看 , 我们应该有更大的视野 , 让虚拟数字人为社会带来更大的价值 。 比如说数字航天员小诤 , 其实此前小诤已经作为新华社数字记者参与了“空间站科普”“航天员第二次出舱活动”的空间站现场报道 , 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记者应该是真人出现 , 但是记者登录火星、月球这些并不现实 , 此时数字虚拟人就起到了替代作用 。 相信小诤后续还会出现在载人航天工程、行星探测工程等中国航天重大项目的新闻报道中 , 并以多种形式开展航天科普传播等工作 。
小诤最让人惊讶的是情绪的表达 , 越来越接近真人 , 这意味着数字虚拟人会有更多的应用场景 , 比如子女在外面打拼 , 对老人的关怀变少 , 数字虚拟人则可以完成充当一个关怀者的角色 , 甚至《银翼杀手2049》中K与乔伊的情景也可能变成现实 。
让虚拟走进现实 , 让现实更加科幻 , 随着AI、AR/VR/MR 、5G等技术成熟应用 , 数字虚拟人在未来一定会扮演重要的角色 ,数字航天员小诤既是现有数字虚拟人最高技术水平的展示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探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