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鹊如何筑巢?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够看见喜鹊在树上的巢穴 , 乍一看好像只是在树杈上用杂草胡乱地搭了一个窝 , 但和那句话成语刚好相反的是 , 喜鹊的巢穴可以称得上是“败絮其外 , 金玉其中” , 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喜鹊窝其实风吹不散 , 雨打不落 , 舒适而且坚固 。
为什么其他很多的鸟类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可以让卵孵化的窝 , 但是喜鹊却需要一座坚固的“高层建筑”呢?
一方面是因为喜鹊是一种留鸟 , 相对于候鸟来说更需要坚固的巢穴;另一方面在是因为喜鹊有着为数不少的天敌 。
那么 , 喜鹊究竟是怎样来建造自己不怕雨雪的“高层别墅”的?首先是巢穴的选址:要选择坚固的树杈 , 不会轻易被风雨等自然现象所击溃 , 最好是结构比较稳定的三叉树枝 。
通常选址由两只喜鹊共同完成 , 在选址之后就要开始建造了 , 首先是选择一些比较结实的小树枝 , 开始建造巢穴的“骨架” 。
在建筑的时候可不是随意摆放 , 而是要一点点、一层层地错落摆放 , 确保能够骨架能够承受压力 , 不会轻易垮塌 。 而且这骨架不是完全靠重力拼接的 , 喜鹊还会从口中分泌出黏液来让树枝之间结合得更加紧密 。
在搭好了“房子”的基本架构之后 , 接下来就要开始在骨架上加上“涂料”了 。 为了能够让巢穴在雨打风吹中保持温暖 , 骨架需要用干草和泥土的混合物密封起来 。 这一工程要求的细致程度虽然不及第一步 , 但是同样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 。
等到这一步完成之后 , 喜鹊“高层别墅”是毛坯就算是修建好了 , 接下来需要的是让“内部装修” , 也就是用草叶、羽毛等让鸟窝的内部变得更加舒适和温暖 , 能够让幼鸟茁壮成长 。
喜鹊鸟巢的特点
喜鹊的窝确实建造起来费时费力 , 那么最后的成品和一般的鸟巢有着什么样的区别呢?首先是形状不同 , 我们经常见到的鸟巢大多是半圆形 , 上方并没有遮蔽 , 一些鸟儿会选择将其建造在人类建筑的屋檐下来遮蔽风雨 , 比如燕子就是这样 。
但更多的鸟类还是将其直接放置在树冠上 , 这样难免受到雨打风吹 。 但是喜鹊的巢却很好地规避了这一风险 , 它的开口不在上方而是侧面 , 和人类建筑开门的位置是类似的 , 其侧面的“门洞”一般只能供喜鹊成鸟进出 。 这样既用“屋顶”遮蔽了雨雪 , 又可以防止天敌偷吃鸟蛋和雏鸟 。
此外就是坚固程度的区别了 。 喜鹊窝由于经过了形状的“设计”和总体二次加固 , 所以只要不是自然灾害级别的雨雪 , 一般都拿它无可奈何 。
所以即使是在冬末里树枝上还没有开始长出新叶的时候 , 或者是比较极端的天气里 , 喜鹊的巢穴都有能力保护幼鸟的安全 。 这样看来 , 喜鹊真不愧是鸟类里的“建筑大师” 。 也许人类在一开始学习建造人类的住房的时候 , 也参考了喜鹊之类的动物的经验也说不定呢 。
喜鹊的“巢穴保卫战”
尽管喜鹊的鸟巢确实温暖又坚固 , 但是这并不代表喜鹊只要建好了自己的窝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 它们不仅需要提防其他动物对自己和雏鸟下手 , 还需要面临“住房危机”——其他的鸟可能会前来抢夺喜鹊的巢 。
原因也很简单 , 那就是喜鹊的巢实在是修得太好了 , 比起自己的“作品”来说显得更有价值 。 面对这样的威胁 , 喜鹊的族群也只能够奋起反抗 , 守卫自己的家园了 。
自然界中有一些鸟不是修建不好自己的鸟巢 , 而是根本就不会自己筑巢 , 它们会把蛋下在其他鸟类的巢里 , 并且让对方充当“保姆”养大自己的孩子 , 途中为了获得更多的成长资源 , 小小的“不速之客”还会将“保姆”本来的孩子挤出巢穴 , 比如成语“鸠占鹊巢”的主角布谷鸟就是如此 。
不过这里的“鹊”并不是喜鹊 , 受害者往往是更小的鸟类 。 喜鹊要面临的不是暗算 , 而是大张旗鼓地抢夺 , 为此还能经常发生两个族群之间的战争 。 喜鹊虽然是鸦科鸟类 , 但战斗力并不算是特别强 , 因此也时常会发生失去巢穴的悲剧 。
结语
古人云“匹夫无罪 , 怀璧其罪” , 喜鹊辛辛苦苦为自己建造的巢穴到头来却成了“为他人作嫁衣裳” 。不过这也仅仅是在人类看来有些“不公平” , 我们不能够用人类社会的道德准则去要求大自然的动物 , 因为他们并没有人类这么多的心思 , 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生存和繁衍而已 , 千百年来都是如此 , 不适应大自然的生物自然会被淘汰 , 所以发生这一切都是再正常不过了 。
推荐阅读
- 罗布泊千年干尸分析:祖先是古北亚欧人,1.2万年前几乎灭绝
- 霸王龙是否有羽毛?其实你印象中的古生物形象,大部分都是错误的
- 活了4亿多年,地球上唯一的蓝血生物,能救人却救不了自己
- 河南:弟弟冒雨跟婚车,流泪送姐姐出嫁,网友:一家人变两家人
- 未来人类是进化还是退化?科学家:化石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 远古时期的生物比如今生物体型都大吗?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 十元红包引发惨案,除夕夜七名男子因抢红包约架,五人被判刑
- 人和猩猩能有后代吗?前苏联5名女性挺身而出,结果却很现实!
- “史前文明”多次出现,“进化论”或被推翻?考古界又发现新证据
- 是什么杀死了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