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下 为什么母螳螂要“吃夫”?不是为了下一代!原来我们被骗了很多年( 二 )


母螳螂之选择吃掉公螳螂 , 原因很现实!
没错 , 确实有很多人都认为母螳螂之选择吃掉公螳螂 , 都认为是了让体内的精液更好地流入母螳螂的体内 , 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对此有科学家做了个实验 。
在1984年的时候 , 科学家里斯克和戴维斯一起做了2个实验 , 以此来证明实验的结果 。
第一次实验:把饥饿中的母螳螂和公螳螂放在一起 , 此时处于高度饥饿中的母螳螂(已经饿了5~11天)一见到公螳螂 , 就马上扑上去把对方给吃掉了 , 也完全顾及不上交媾 。
第二组实验 , 他们事先则是先把母螳螂喂饱了 , 之后再把它放到与公螳螂在一起 , 结果却出乎意料 , 被喂饱了之后的母螳螂并没有出现意料之中的“吃夫行为” 。 而处于中度饥饿状态(饿了3到5天)的母螳螂会进行交媾 , 但在交媾过程中或在交媾之后 , 会试图吃掉配偶 。
实验结果让人意外!也就是说只有在饥饿中的母螳螂会选择吃掉丈夫之外 , 如果不饥饿的母螳螂是不会吃掉丈夫的 。
为了进一步的证明实验结果 , 一位叫劳伦斯的男子 , 也对此进行了调查工作 。 在他观察到现象里 , 大约有31%的母螳螂发生了吃夫的行为 , 他猜测原因是因为部分在野外的母螳螂 , 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饥饿的情况 。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 , 母螳螂之所以吃掉丈夫 , 是因为饥饿这一原始的本能 。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 因为母螳螂不仅会吃掉丈夫还会吃掉其他螳螂 。
原因很简单就是“饥饿”二字!无论是她的父母、还是亲朋戚友 , 无论是死的还是活的 , 只要饥饿了 , 母螳螂都会吃 , 所以说母螳螂并不只会吃掉自己的丈夫而已 。 而我们之所以总是记得母螳螂会吃掉丈夫是因为小时看过的动画片《黑猫警长》 , 而对此印象深刻 , 所以只记得了母螳螂“吃夫”的行为 。
而且对于母螳螂吃夫的行为也不必为公螳螂感到惋惜 , 因为不能够把人类的感情错位地移植在动物身上 。
人有七情六欲对不对?伦理关系 , 是这一切人的秩序都无法套用到动物身上的 。 不少都能够根本就无法分辨出谁属于自己的丈夫、儿女、父母等等 , 所以有些动物根本就没有人类的感情 。
母螳螂之所以选择与公螳螂进行交配 , 并非是因为“爱”所以也根本没有我们口中所说的“丈夫”一说 。 而母螳螂之所以选择和公螳螂交配 , 很残酷的一个事实就是跟“本能”二字有关!母螳螂与公螳螂之间并不存在着“感情”一说!也无需用人类之间的感情二字去美化它 , 因为对于动物来说 , 生存、繁衍对于它们而言才是道理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 , 而这5个层次分别是:生理、安全、社交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 。
其中最底层的还是人的“生理需求”包括衣食住行和性 , 而其他的需求都是建立在“生理需求”的基础之上才有的 , 也就说先要满足生理需求 , 才会开始去追求其他的需求 。 而对于动物而言 , 脑部神经没有人类的高度发达 , 所以它们 , 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活下去!
大自然残酷的生存法则也在逼迫它们 , 因为天敌很多 , 一不小心就是死亡 , 所以对于动物来说 , 生存才是最重要的 , 除此之外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都是因为环境所逼 。
公螳螂被吃掉 , 某种程度上也不冤枉
被吃掉的公螳螂真正地应了那句话“牡丹花下死 , 做鬼也风流” , 而且被吃掉的公螳螂 , 已经化作了为母螳螂怀孕而提供的营养 , 能够帮助母螳螂更好地诞下它的后代 , 所以从这种程度而言 , 这也并不冤枉 。
1988年就有一项研究表明 , 那些吃掉了配偶的母螳螂 , 其后代数目比没有吃掉配偶的要多20% , 确实吃掉公螳螂对繁殖这一行为有帮助 。
母螳螂吃掉公螳螂 , 也跟公螳螂太弱了有关
母螳螂能够吃掉公螳螂 , 也跟公螳螂太弱了有关 。 大家可能有所不知 , 母螳螂的体型要比公螳螂大很多 。 公螳螂的体型与母螳螂的体型相比 , 那么公螳螂的体型可以用“娇小玲珑”一词语来形容 , 而母螳螂则是长得“粗孔有力”公螳螂直接母螳螂小了一大半 , 甚至有的母螳螂的一只大刀都已经堪比公螳螂的体型了 。
所以这完全是实力上的问题 , 因为母螳螂的体型秒杀公螳螂的体型 , 两者在实力上太悬殊了 。
母螳螂“性食同类”
“性食同类”是指一些动物在交配之后会选择吃掉它们配偶的现象 , 而“性食同类”的动物雌性要比雄性的几率要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