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声音|文艺评论乐队出圈能给流行乐坛带来什么?( 二 )


而这些节目所传达出的多元音乐同样反作用于听众音乐审美的提升,这是一个双向的效应。近年来说唱、电子、音乐剧、乐队等小众音乐能够在综艺节目助推下破圈,均离不开这样一种社会环境。
让创作真正站上舞台C位
在很大程度上,音乐真人秀节目对于音乐行业是有反哺作用的:许多新人通过选秀进入了职业音乐领域。关键问题在于,随着国内歌唱类音乐综艺的“野蛮生长”,“歌曲荒”逐渐成为制约音乐综艺节目发展的瓶颈。“歌手”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现在已经呈现“过剩”趋势,但是支撑这个行业的创作人才却严重匮乏或者鲜有崭露头角的机会。
中国好声音|文艺评论乐队出圈能给流行乐坛带来什么?
文章插图

从“原创”的角度来看,词、曲、编三者缺一不可。而相较于作词、作曲,“编曲”这个工种长期是“被忽略”的状态:一方面,主流听众对于“乐队”概念的理解几乎约等于“伴奏”,大家通常更多关注的是舞台上的歌手;另一方面在音乐行业中,国内目前有词曲版权,即作词、作曲都可以在作品完成之后获得后续版税,但唯独编曲没有。而偏偏这又是个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的重要工作。
郑钧曾吐槽“中国人听歌确实不太听编曲……所以最后导致我们编曲都不重视了。大家就凑在一起当成伴奏”;李荣浩也曾为编曲者发声:“音乐人只是需要一点点尊重”;甚至《我是歌手》的音乐总监梁翘柏也都忍不住感慨:“只是作曲者得到了所有的荣誉,大家都知道歌是谁写的,但编曲没有得到任何的荣誉”。
而“乐队”在由幕后走向舞台这一过程中,所体现的不只是对于传统意义创作者(作词、作曲)的关注,更是的对于“编曲”的重视。
《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在国内开现场乐队之先河,不仅仅是提升了音乐的原创性和节目的视听效果,更重要的是还详细地将编曲乐队的分工直接呈现在曲目介绍中(《超级女声》时期大多只标明作词、作曲和原唱),包括节目过程中导播也会不时切到乐队镜头。到了近年的乐队综艺中,“乐队”则作为主角走到了舞台中央:无论是《乐夏》还是《草莓星球》,我们都可以发现节目在通过多元风格的搭配有意弱化风格的偏重,更加强调“乐队”的概念(有些评论至今还把“乐队”与“摇滚乐”画等号)。虽然“乐队”本身并不是一个专门的概念,但却对大多数音乐类型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流行音乐行业中,乐队的重要性不亚于歌手,而这一点常常被主流意见忽视。
中国好声音|文艺评论乐队出圈能给流行乐坛带来什么?
文章插图

“乐队”成为主角——这一机制的转变,开拓了乐手与大众对话的渠道,将这些长期被忽略的创作者推向更大的市场,也让更多的观众将目光投射到音乐行业中的其他分工以及作品的创作中,这其实比单纯地提高版税要切实得多。不仅如此,它们还通过一个主流的平台,把小众音乐推上大众传媒,拓宽其受众面,助力了各种类型音乐的发展。
作者:张小丹(上海音乐学院流行音乐专业博士)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