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 大统一模型假说基本定义的修正


演绎 大统一模型假说基本定义的修正
文章图片

演绎 大统一模型假说基本定义的修正

八个基本定义
定义一:宇宙 , 是一切客观实在和意识概念的总称 。
定义二:空无 , 是宇宙概念的反概念 , 是一切客观实在的背景 , 也是一切意识概念的终结 。 空无又可命名为绝对空间 。
定义三:意识 , 是一切人脑思维的总称 。 其内部有两个对称的意识概念 , 即归纳和演绎 。
定义四:归纳是意识对客观实在的本质的探索 。
定义五:演绎是意识对客观实在的趋势的判断 。
定义六:物质 , 是一切客观实在的总称 。 其内部有两个对称的物质概念 , 即正物质和反物质 , 同性相斥 , 异性相吸 。
定义七:时间 , 是意识对物质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二元性的一种归纳 。
定义八:运动 , 是意识对物质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二元性的一种演绎 。
物质的五个基本假设
假设一:宇宙中的物质是有限的 , 恒在的 , 物质不灭 。 即:存在一种密度极限大 , 半径极限小 , 数量有限的物质 , 该物质在宇宙收缩到极限小体积和极限大压力条件下仍不能被破碎为更小物体 , 具有传统物理学的刚体属性 , 定义为微元质点 。
假设二:微元质点有两种纯物质 , 即正微元质点和反微元质点 , 物理结构相同 , 均为圆球形 , 内部各向同性 , 物质均匀分布 , 没有间隙 。
假设三:所有正反微元质点都具有向外占据整个宇宙空间的倾向 , 定义为物质的倾向力 , 或倾向力场 , 但同性相斥 , 异性相吸 。
假设四:微元质点的倾向力是物质的本质属性 , 与微元质点的密度成正比关系 。
假设五:由于微元质点内部各向同性的假设 , 因此可以认为牛顿三大定律适用于微元质点 , 但万有引力常数须用倾向力常数或万有作用力常数替代 。
物质五个基本假设的数学化表达
根据以上定义和假设 , 我们尝试做一些数学表达 。
根据假设一、假设二和物体的密度定义 , 我们设正微元质点的质量为d+m , 反微元质点的质量为d-m , 不考虑物质正反属性时简写为dm , 对应微元质点的半径均为dr , 微元质点的体积为dV , 微元密度为dρ , 可推出微元密度公式:
dρ=dm/dV=(3/(4π))dm/dr3                   (1)
根据假设三 , 设正反微元质点的本征倾向力为d+F和d-F , 在人为判断正反物质属性情况下 , 可简化为dF 。
根据假设四 , 我们可以写出微元质点的本征倾向力和微元密度之间的关系:
dF=(4π/3) G倾 dρ                       (2)
上式中的G倾为倾向力常数 , (4π/3)是微元质点半径和体积之间的转换系数 。
从公式可知:微元质点的本征倾向力是三维力 , 体积力 。
如果我们把密度视为物质的更本质的属性的话 , 则根据本征倾向力方程 , 其中没有时间概念 , 也没有空间概念 , 只有倾向力概念和密度概念 , 以及连接二者的一个常数 。
换句话说 , 力和物质是统一的 , 不需要时间和空间概念作为二者的桥梁 。 因此 , 倾向力的传播是超距离的 , 也是超时间的 。
将微元密度公式代入上式 , 以消减掉半径和体积之间的转换系数 , 得微元质点的本征倾向力公式:
dF= G倾 dm/dr3                         (3)
根据上式 , 当我们把物质的密度概念分解为质量和体积两个概念时 , 空间概念就产生了 。
同理 , 当我们把物质的质量在空间中的运动联系起来时 , 时间概念就产生了 。
假设 , 在一个孤立系统内 , 只存在一个正微元质点和一个反微元质点 , 彼此异性相吸 , 当其彼此相互接触且相互绕转 , 使得二者之间的吸引力和离心力在接触面达到平衡 , 二者接触面均不受力 , 当二者相互绕转一个完整周期 , 则可命名此周期为一个基本时间单元 。
因此 , 宇宙中第一基本概念是正反微元质点的质量 , 第二基本概念是正反微元质点组合结构在意识中产生的空间概念 , 第三基本概念是正反微元质点的力学平衡状态在意识中产生的时间概念 。
换句话说:没有物质结构 , 就没有空间;同样 , 没有力学平衡 , 就没有时间 。
图1    微元质点及其倾向力三维坐标概念示意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