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 太岁是何物?非肉非石却是“活的”,再生特点已证实,不建议食用


木星 太岁是何物?非肉非石却是“活的”,再生特点已证实,不建议食用
文章图片

木星 太岁是何物?非肉非石却是“活的”,再生特点已证实,不建议食用
文章图片

木星 太岁是何物?非肉非石却是“活的”,再生特点已证实,不建议食用
文章图片

木星 太岁是何物?非肉非石却是“活的”,再生特点已证实,不建议食用


长生不老的话题在中国古代不可谓是永恒的热点 , 因此也衍生出了许多与之相关神奇事物 , 诸如何千年首乌、千年人参、千年灵芝、太岁等等不一而足 。 其中尤以“太岁”最为人们津津乐道 , 更因此流传下了“太岁头上动土”的俗语在神州大地上回响 。 相比那些千年而成的仙草而言 , 太岁倒是更为常见 , 不仅古人偶有拾之 , 今人似乎也同样幸运 。 1992年陕西周至县村民无意间拾取到疑似“太岁”的不明生物迅速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 西安的一些院校机构也相当重视 , 并亲自前往视察 , 在征得村民同意的情况下取得了材料得以研究 。

专家通过细胞学的鉴定确认其是生物体无疑 , 随后进行了呼吸指标检测发现其确实存在呼吸作用并因此产生二氧化碳 , 这说明它有一个代谢过程也意味着它是活体 。 然而当时的研究证明也仅限于此 , 但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 至今也只能将其称为粘菌复合体 。 由于没能准确全面的解释 , 更多的人依旧坚信这便是太岁 。 至此以后的几年里 , 这个“太岁”让无数游客络绎不绝 , 还吸引了醉心于生物研究的日本天皇明仁的前来 。 那么太岁究竟有什么传奇之处呢?

【木星|太岁是何物?非肉非石却是“活的”,再生特点已证实,不建议食用】根据一些辞书记载 , 古人最初是将木星称为太岁 , 因为木星同样围绕太阳旋转 , 12年为一个周期 。 传说因其每年都有一个不同的位置 , 而地上也会因此对应产生一个太岁 。 所以古人在房屋建筑的时候忌讳对应木星的位置 , 害怕太岁因向位阻隔而动怒 , 长此以往便有了“太岁头上动土”会不吉利的说法 。 其实 , 关于太岁最早的记载是古籍《山海经》 。 书中的太岁通常称为 “视肉”、“聚肉”、“肉芝” , 用“肉”命名说明最初便有食用的现象 。 如


《海外南经》:“地之所载 , 六合之间 , 四海之内 , 照之以日月 , 经之以星辰 , 纪之以四时 , 要之以太岁 , 神灵所生 , 其物异形 , 或夭或寿 , 唯圣人能通其道”、“狄山 , 帝尧葬于阳 , 帝喾葬于阴 , 爱有熊、罴、文虎、离朱、视肉” 。

《山海经·图赞》云:“聚肉有眼而无胃 , 与彼马勃 , 颇相仿佛 , 奇在不尽 , 食人溥味 。 ”

可见这些大多与古帝王有关 , 更有 “食之尽 , 寻复更生如故”的再生特点 。 这和上文提到的不明生物体如出一辙 。 因其自身具有再生的功能 , 很容易让人与长生不老相联系 。 而不朽巨著《本草纲目》中也是直截了当地将其与灵芝并列为“菜”部“芝”类 , 称为“本经上品” , 而其对“芝”的评价是“久食 , 轻身不老 , 延年神仙” 。 正是因为其自身的特异性与家喻户晓的传说 , 使得古代帝王趋之如鹜 , 不过后来的帝王似乎没有上古帝王那么幸运 , 所见者屈指可数 。
由于太岁的神话传说根深蒂固 , 加上现代科学的诸多不明之处 , 使得太岁依旧价值千金 。 2015年3月辽宁长安镇村民拾取到一颗重达140斤的“太岁” , 短短半年便以1万的均价售出60多斤 , 2017年山东博兴疃子村一村民在自家鱼塘发现“太岁” , 重达50斤 , 专家估值百万 , 村民表示自己是农民吃不起随后装袋沉入鱼塘以待行家收走 。 可见 , 近几十年中太岁似乎并不罕见 , 也使得一些不法之徒产生了邪念 。 对此 , 专家也提出了较为科学的辨别方法 , 一是通过嗅觉便能轻易识别一些硅胶仿品 , 二是通过颜色辨别用红糖水泡制的红茶菌 , 这种仿品使水色淡黄且水味带酸 。
虽然科学研究没有准确定论 , 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 “太岁”应当也不例外 。 其中已知成分确实对人体有着保健功效 , 但未知成分是否对人体有害同样应当慎重考虑 。 而历史上延年益寿的人大有人在 , 但因太岁而延年益寿的记载却微乎其微 。 人的寿命是多方决定 , 如果多行不察仅靠外物延年无疑是杯水车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