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套牢民众,负债万亿,形象破产万亿巨企死到临头,政府为何不管?


日本 套牢民众,负债万亿,形象破产万亿巨企死到临头,政府为何不管?
文章图片

日本 套牢民众,负债万亿,形象破产万亿巨企死到临头,政府为何不管?
文章图片

日本 套牢民众,负债万亿,形象破产万亿巨企死到临头,政府为何不管?
文章图片


文 | 华商韬略 吴苏
对于日本 , 时下流行的说法是“失落的二十年” , 但此前 , 日本可以说笑傲全球 , 连美国也不放在眼里 。
准确地来说 , 在80年代中后期 ,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后 , 土地交易量大幅增加 , 地价随之猛涨 , 东京的股票几乎每天都呈现疯涨态势 。
当时流传一种说法:“卖了日本 , 可以买下整个美国!”事实上 , 那段时间 , 日企确实大规模并购了美国的企业和银行 , 彰显美国国力的巅峰之作洛克菲勒中心也被日本三菱拿下 。
公开数据显示 ,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以惊人的速度疯狂增长 , 其规模于1989年达到675.4亿美元 , 位居世界第一 。
你以为美国人很淡定?媒体援引美国人的说法称 , “这是另类的珍珠港之战 , 唯一不同的是 , 这次袭来的不是日本的零式飞机 , 而是坚挺的日元 。 ”
日本迅猛的发展势头和狂热的股市交易 , 不只是对美国产生深远影响 , 也让证券公司赚得盆满钵满 。 其中 , 创办于1897年的日本证券巨头山一证券就是典型例子 , 这一波股市热潮中 , 公司规模不断扩大 , 拥有资本超千亿日元 , 吸收客户资金超过20万亿日元 。
截至1990年3月的财年 , 山一证券一举揽下5735亿日元巨额收益 , 当时约合180亿元人民币 。
证券公司大赚 , “财源”当然是老百姓 。 为了从股市掘金 , 更多人被吸引进来 , 众多企业抵押房地产 , 或者从银行贷款入市炒股 , 家庭主妇纷纷拿出积蓄抢购股票 。
谁也没有想到 , 过度炒作与透支将日本经济推入了悬崖 , 股市泡沫首先破裂 , 无数买在高位的人被“套牢” , 山一证券的经营也深受冲击 , 因为股票买卖手续费收入剧减 , 经常收益变为赤字 。
如果这时候山一证券能够及时止损 , 积极应对 , 故事结局可能截然不同 , 现实却是 , 山一证券高管们走上了一条违法犯罪之路 。
以行平次雄为代表的山一证券高管先是将自己公司控制的股票 , 通过山一集团下属的公司或关联公司来进行自我炒作 。
然而 , 股市跌势不止 , 这样的操作只是将自己进一步套牢 , 损失惨重 。
山一证券又抛出“损失补偿”策略 , 对一些大客户的炒股损失进行“补偿” , 以鼓励他们继续炒股 , 从而增加手续费收入 。
与此同时 , 面对各种亏损 , 山一证券采取转嫁交易的方式 , 隐瞒亏损实情 , 使一切看上去依旧风光 。
他们还进行内幕交易 , 代政治家炒股 , 想方设法贿赂各路要员 , 予以“利益捆绑” , 更为黑帮“总会屋”等长期输送非法利益来堵上他们的嘴 , 以求全面形成外部“安全防线” 。
但无论怎么粉饰 , 山一证券的债务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 内幕开始被媒体曝出 。
从1997年4月开始 , 东洋经济新报社的记者木村秀哉先是捅破了“损失补偿”的秘密 , 很快又得到多位与山一证券违法交易相关的内幕人士的“支持” , 一共发布三篇报道 。
这些文章给山一证券带来致命一击 , 其形象跌到谷底 , 股票大泻不止 。
关键在于 , 事发前 , 对于山一证券的债务危机 , 日本最高财政机关大藏省的领导称会全力支持 , 但文章发出 , 违法等事实被曝光后 , 得到的答复是“希望你们自主废业” , “作为主管金融机构 , 不可能许可失信公司继续经营” 。
日本政府“见死不救” , 负债一度高达3万亿日元(约千亿人民币)的山一证券最后一丝希望破灭 。 此后 , “自主废业”、“结束营业”、“破产”纷至沓来 , “百年老店”彻底凉凉 。
在记者会上 , 山一证券社长野泽正平公然痛哭 , 他把罪责都揽了过来:“全是我的过错 , 员工是无辜的!”但其实 , 他上任仅仅三个月 , 这个“锅”不该他背 , 他也背不起 。
全世界范围内 , 山一证券的故事常谈常新 , 这是因为警钟不只为日企而鸣 , 也为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而鸣 。
高歌猛进时忘乎所以 , 乃至违法犯罪 , 到大厦将倾时 , 却希望政府出手相救 , 中国同样不乏其人 。 不是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