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50到70万年前是大熊猫发展的极盛时期 ,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 , 大熊猫体型开始增大 , 逐渐适应了环境 , 并且变得以竹子为生 。
它的臼齿变得非常发达 , 能够轻松咀嚼坚硬的竹子 , 同时从一节腕骨中进化出来了一个伪拇指组成对握结构 , 学名为“桡侧籽骨” , 这是为了更好地抓握竹子而进化出来的器官 。
历史上的熊猫
关于熊猫 , 我国得很早就有对其的记载了 。
《山海经》里写到有一座山叫做崃山 , 而上面有一种名为貊的生物 , 根据晋代郭璞后来的注解 , 我们能发现貊像熊而且皮色黑白相间 , 还能以铜和铁为食 , 这说的不就是大熊猫吗?
《尔雅》中也有对貊的记载 , 郭璞同样在后边勤勤恳恳注释它像熊 , 头小 , 但是腿也很短 , 黑白相间 , 可以吃铜铁 , 以及竹子 。 这也更加说明了食铁兽大熊猫的身份了 。
大熊猫虽然是杂食性动物 , 能吃肉食也可以吃竹子 , 但是它为什么要吃铜铁呢?有一种说法是 , 大熊猫会在冬季食物缺乏的时候来到山下 , 在人类的村落附近寻找食物 , 比如吃剩的骨头 , 有时候饿极了 , 还会把盛放食物的铁锅等炊具咬碎 , 舔上面的油腥 , 甚至偶尔还会吞下一些 。 这在人类的眼里 , 也就认为大熊猫是吃铁的了 。
恰好在1981年和1993年 , 报纸上都有刊登大熊猫跑去村民的家中啃咬铁质锅、食盒的行为 , 后来发现大熊猫会在粪便中将吞进肚子里的碎铁片排出去 , 并且肠胃并没有受到损坏 。
而神话故事中 , 有一种说法是食铁兽是蚩尤的坐骑 , 后来黄帝战胜蚩尤以后 , 封闭了大熊猫凶残的属性 , 这才让它变成了现在这样“萌萌哒”的模样 。
然而实际上 , 在史书和文献中并没有关于蚩尤坐骑是大熊猫的说法 , 相反的是 , 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 , 黄帝曾经率领包括貔貅等猛兽与炎帝在板泉大战 , 其中黄帝的麾下貔貅指的就是大熊猫了 。 然而在现在很多人眼里 , 貔貅的形象与大熊猫差距实在是有点多 。
貔貅在民间的传说中是一种可以辟邪招财的神兽 , 深受商人的喜爱 , 不少人都会买一只貔貅的饰品或者摆件用来保佑自己财运顺利 。 而在历史上 , 比如徐珂就把貔貅描写为“形似虎 , 或曰似熊” 。
《陇蜀馀闻》中就更加明显了 , 直接写了貔貅来自四川峨眉 , 并且黄白相间 , 反应迟钝 , 还生长在高山上的林间 , 这不就是大熊猫吗?
甚至是后来 , 大熊猫因为数量越来越少 , 一度成为了祥瑞的象征 。 在明朝时期 , 周王拜见明成祖朱棣时就向他献上了一只大熊猫 , 朱棣还问群臣:大熊猫真的是上天送的祥瑞吗?
群臣回他 , “圣志如此 , 所以上格天心 。 ”这也令朱棣更加励精图治 , 最后开创了永乐盛世 。
现代的大熊猫
到了现代 , 因为大熊猫是由食肉动物演化而来的 , 还保留着较为简单的、消化肉类的消化道 , 而不是像食草动物一样有着专门用来处理植物的肠胃 , 并且也没有食草动物体内的共生细菌或者是纤毛虫 , 大熊猫只能通过吃了就拉的方式来获取营养 。
也因此 , 一只100千克重量的大熊猫 , 在春季的时候每天需要花费一大半的时间用来吃大量的竹子或者竹笋 。 同时为了控制能量的消耗 , 大熊猫也经常避免需要大量消耗的动作 , 经常慢吞吞地行动 。
而雌性大熊猫的产卵率降低 , 并且每年只有一次发情期 , 通常短短两三天的时间就会结束 , 一般两年才会繁衍一次 , 而一胎只会生下两只幼崽 , 有些雌性还只会选择较强的一只养育 , 因此也导致了大熊猫宝宝的存活率较低 。
同时雄性大熊猫的交配欲望也不强 , 如果没有在雌性发情期的时候抓住机会 , 那么就会错失这一年的繁衍时间 。
这些也就导致了大熊猫的数量越来越少 , 繁衍的能力受到了限制 , 并且由于人类的活动造成大熊猫生存环境的破坏 , 它们也一度成为了濒危动物 , 直到2021年国家正式宣布 , 在人类的帮助和保护下 , 野外大熊猫的数量已经增加到了1800只 , 顺利成为易危动物了 。
世界上对于国宝的喜爱
像大熊猫这样外表可爱的生物 , 全世界都对它非常喜爱 , 甚至国宝一度成为了外交的手段 , 维持了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和好关系 。
早在公元658年的时候 , 日本遣唐使来到唐朝学习 , 武则天为了彰显大唐的气度 , 赠与了当时的日本天武天皇2只大熊猫 。 而在现代 , 为了表达友好 , 我国一共向9个国家赠送了总共23只大熊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