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 29户人家的小村庄,为何一夜成名?专家推测:可能是古人类遗址


航天员 29户人家的小村庄,为何一夜成名?专家推测:可能是古人类遗址
文章图片

航天员 29户人家的小村庄,为何一夜成名?专家推测:可能是古人类遗址
文章图片


这是一个仅有29户人家的小村庄 , 为何在一夜之间成名?有人说 , 这里有外星高等文明居住过的痕迹;也有人说 , 这里的原始人类曾得到过外星高等文明的帮助 , 所以他们的才有超高的工艺水平 。 具体怎么回事?咱们接着往下看!

1973年6月 , 长江以南、浙江东部的一个小村庄 , 村民打算在雨季到来之前 , 修建一个排水工程 。 施工人员挖到1m多深时 , 发现了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 , 而且都有人为加工的痕迹 。 他们挑选了一些物品 , 送到了当地考古队鉴定
然而 , 考古专家竟然也分辨不出这些古物的用途和年代!但是直觉告诉他们 , 这个地方值得深挖 , 于是 , 他们跟随村民来到了施工现场 , 对此进行挖掘 。
考古人员挖掘没多久后 , 便发现了一些被人为加工过的木头 。 这些木头摆放地形状 , 很像商周时期的“井”字 。 四块木头相交搭成井架 , 中间则是取水的地方 。 因此 , 专家推测 , 这是一口古井!
【航天员|29户人家的小村庄,为何一夜成名?专家推测:可能是古人类遗址】
水井的出现 , 似乎在告诉大家 , 这块地方绝不是几个墓葬那么简单 , 这里很有可能是古人类居住的遗址!
随着考古工作的进行 , 考古人员在2m深的地方时 , 挖到了11个墓葬和3个灰坑 , 以及许多锋利的石器 , 和灰黑色夹砂夹碳的陶器 。 陶器制造得比较粗糙 , 专家仔细分析后发现 , 这些陶器至少存在了六千多年!那时的中国 , 还处于新石器时期 , 怎么会有这么高超的工艺水平呢?
当考古人员挖到3m深时 , 出土了令整个考古界为之震惊的东西 。 黑褐色的泥土中 , 闪出了一些金黄色的小颗粒 , 但这些颗粒一接触空气就变成了褐色 。 专家仔细辨认后发现 , 这些颗粒竟然是碳化了的稻谷 。 据科学检测 , 这些稻谷在地下埋藏了七千年!众人纷纷好奇 , 这些稻谷是野生的 , 还是人工栽培的呢?
野生稻谷瘦小而纤长 , 人工栽培稻谷则比野稻要宽上一倍 , 通过对比 , 专家惊喜地发现 , 河姆渡的稻谷更接近于人工栽培 , 而且还是杂交水稻 。 这个结果一出 , 瞬间打破了中国水稻来自古印度的说法!
同一土层中 , 考古人员还发现了有大量稻谷囤积的痕迹 , 说明那个时期的古人类 , 早已熟练得掌握水稻种植技术 , 那么 , 他们是如何种植水稻的呢?
在距离谷堆不远处的泥土中 , 考古人员发现了许多骨制的东西 , 其中一件引起了专家的注意 。 镜头前 , 这个残缺了一角、像铲子一样的东西 , 名为骨耜(sì) , 专家推测 , 这是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 , 由水牛和鹿的肩胛骨制作而成 。
这些骨耜(sì)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骨制农具 , 由此可见 , 七千年的河姆渡人就已经开启新的耕种方式 。 但接下来出土的文物 , 让河姆渡文明变得更加神秘 。 考古人员继续挖下时 , 不仅挖到了许多石器、木器和陶器 , 还挖到木板和木桩 , 这些木头竟然有榫(sǔn)卯结构的痕迹!这让在场的所有人员都感到不可思议 。
人类文明进入青铜时期 , 才制造出金属工具 , 这才有了榫(sǔn)卯结构 。 但是 , 河姆渡人生活的时代 , 比青铜时代早了两千多年前!众人不由得心生好奇 , 这些木头的榫(sǔn)卯结构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在接下的考古工作中 , 他们找到了答案 。 镜头前 , 这些石头虽然历经数千年的洗礼 , 但依然锋利无比 。 专家推测 , 河姆渡人很早就掌握将石头加工成利刃的技术 , 他们再用这些石具对木头加工 , 便有了榫(sǔn)卯结构 。
紧接着 , 考古人员将这些木头、木桩和木板进行了复原 , 展现了河姆渡文明的建筑风貌 。 这是地上架空建筑 , 也称干阑式建筑 。
除了带有榫(sǔn)卯痕迹的木头 , 考古人员还发现了有用芦苇编制而成的席子 , 席子的纹路与如今当地人编制的一模一样 。

专家推断 , 这些苇编在当时 , 可能是铺在屋顶用来遮风挡雨的 , 也有的用来铺在房屋地上当草席 , 还有的用来当做房间的间隔 。
专家根据河姆渡出土的文物做出了鉴定 , 河姆渡叠压了四个文化层 , 七千年前开始 , 到四千七百年前结束 , 历时两千多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