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 专家谈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一次精彩胜过无数次平庸


珊瑚礁 专家谈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一次精彩胜过无数次平庸
文章图片

珊瑚礁 专家谈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一次精彩胜过无数次平庸
文章图片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在四代人的努力下 , 位于四川稻城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 , 中文名“拉索”)已经开工建设 , 并且产出了亮眼的科学研究成果 。
9月18日 , 在主题为“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 的第十三届创新中国论坛上 ,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LHAASO首席科学家曹臻分享了“拉索”的故事 。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中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首席科学家曹臻
有国外科学家评价 , 这是一个正在运行的未来的实验 。 “我们引领这个领域大概20年时间 。 ”曹臻说 。
前沿不是一天走到的 。 从上世纪50年代算起 , 四代科研人员 , 为宇宙射线探测的梦想努力过 。
曾经 , 还是学生的曹臻感叹他们这一代人生不逢时 。 20年代出生的人 , 好像在理论物理领域随便做点什么 , 都是突破性的;他们60年代出生的 , 好像只能坐冷板凳 , 做些基础性工作 , 等到有机会再寻求突破 。
1994年到2009年 , 曹臻在美国参加国际上最大的宇宙线观测实验 。 他开了眼界 , 但也感到根基不扎实 。 “只有回到祖国 , 扎根于祖国的科技事业 , 赶上我国科技发展的大潮 , 才有了这样的机会 , 推动宇宙线研究的事业持续下去 。 ”2000年初 , 曹臻导师旗下的博士生都离开了国内宇宙线领域;而现在 , 曹臻和其他老师的博士生大部分都留在了国内 , 还有许多同辈从国外学成归来 。
“原因很简单 , 中国大力发展基础科学研究 , 逐渐引领了整个学科的发展 。 ”曹臻说 。
【珊瑚礁|专家谈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一次精彩胜过无数次平庸】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杜祥琬在论坛上表示 , 一项科学发现能开辟一个颠覆性应用研究领域 , 基础学科的水平是应用研究的灵魂 。 他认为 , 科技强国的标志之一 , 应该是基于厚重的基础研究的科学发现能力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
杜祥琬坦言 , 基础研究要做好 , 重在环境和氛围 。 要鼓励科技人员有自己的兴趣 , 选择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 给一点宽松和宽容 。 “我们可能有十个失败 , 但有一个成功 , 国家就会有重大的基础研究进展 。 ”
基础研究在于人 , 要从小培养孩子 , 让他们重新成为有创新素质的一代一代的新人 。 “我觉得要鼓励孩子们有兴趣 , 爱质疑 , 爱提问题 。 不光学 , 要问 。 ”杜祥琬觉得 , “要鼓励各种不同的思想的碰撞 。 ”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也有同感 。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石 , 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 。 但基础研究不同于一般的工作 , 它专业而严谨 , 来不得虚伪和马虎 。 只有具备科学精神的人才能够从事这项工作 。 科学精神的核心就是要求真务实 , 就是要探索创新 , 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 以科学指导行动 。 同时要有奉献精神 , 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 , 有一丝不苟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嘉麒
刘嘉麒坦言 , 基础研究不是大众科学 , 是少数精英的科学 。 从事基础研究的人 , 对所研究的领域要能达到痴迷的程度 。 “如果不钻进去 , 研究的不会深入 。 ”
而且 , 从事基础研究 , 还不能太循规蹈矩 , 要敢于思考 , 敢于创新 , 敢于标新立异;要想办法做新的东西 , 做比别人强的东西 。 “搞基础研究要是照搬就没劲了 。 ” 刘嘉麒说 , 现在其实有些科研人员做跟踪的比较多 , 创新的比较少 。 确实 , 跟踪比较保险 , 但是很平庸 。 “我觉得一次精彩胜过无数次平庸 。 ”
作为经济界专家 ,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院长、《新资本论》《新经济学》作者向松祚则大声疾呼 , 要建设创新生态体系 。 从创新的规律和创新生态体系的本质出发 , 他认为 , 创新生态体系是“一个持续动态演化的生命体系” , 其核心要素是“多元、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氛围”以及“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科研体系” 。 他总结出创新的7个基本规律:文化至上、自由独立、生态体系、多元包容、去中心化、跨界融合、专注持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