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结婚、生孩子或许并非一条必经之路 , 但也是许多人的首要任务 。 后者是一种血脉的连结 , 后者是心连心 。
按照自然法则 , 高等动物要想生育下一代 , 必须要雌雄结合 。 令人遗憾的是 , 自称为“最高级动物”的人类 , 仍有一部分人深受不育之苦 。
根据统计 , 在我国育龄人口中 , 有10%以上的人患有不孕不育 , 总数超过5000万 。
不育症是目前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类生殖疾病 , 其出现与男性精子质量、子宫环境、生活条件、先天遗传等因素有关 。 这不仅关系到医疗问题 , 也关系到社会和谐、家庭幸福、人口素质等方面 。
不育是生殖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 “试管婴儿”被誉为医学界的一大奇迹 。 伴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 , 人们可以用科技突破“自然界限” , 机会也越来越多 。
一、单性生殖
单性生殖也被称为单性生殖 , 人类可能认为不可思议 , 但它的确普遍存在自然界 。
有些低等原生动物、无脊椎动物和低级脊椎动物 , 单性生殖是它们繁殖的方式 , 比如花园中一种普通的蜜蜂 , 它们不需要、不需要受精 , 只要一只之后就可以繁殖繁殖 。
单性生殖时 , 卵细胞通过“单性激活”的方式 , 使身体内未受精的次生母细胞产生卵裂 , 像受精卵一样 , 最终发育成胚胎 。
起初 , 科学家们认为 , 这种“注孤生”的繁殖能力 , 在高等哺乳动物中应该不存在吗?但是 , 在一项关于小鼠胚胎发育的研究中 , 科学家们发现极少数小鼠的次级卵母细胞不通过受精而自行分裂 , 从而在小鼠卵巢中形成畸胎瘤 , 揭示了哺乳动物体内的孤雌激活现象 。
另外 , 在蚜虫、吐冠鸟、锤头鲨等生物中也有单性繁殖 。
二、 Y染色体逐渐消失了?
性别不平衡的现象曾一度引起网友关注 , 据统计 , 中国男性比女性多出3000万 , 平均每5个男人中就有1个单身 。 而且最令大多数男人害怕的是 , 这项研究发现 , 象征男性的 Y染色体正在逐渐退化 。
人类体细胞有23对染色体 , 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 , 另有1对是用来区分男女性别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 。
一般认为 , 男人比女人更强壮 , 有一种刚硬的气质 , 和 Y染色体无关 。
事实上 ,Y染色体是非常短小的 。 MIT的科学家们发现 Y染色体已经逐渐退化 , 如果这种退化速度持续下去 ,Y染色体将在460万年后完全消失 。
有些人怀疑 , 四百六十万年后的事 , 谁来考证呢?但是 , 澳大利亚 JennyGraves教授认为 Y染色体在几百万年内的消亡是不可避免的 。
研究人员发现 , 一些啮齿动物中已经存在 Y染色体完全消失的例子 , 如鼹形田鼠 , 无论雄性或雌性的基因型都是 XO型 , 而所有坦氏鼹形田鼠的基因型都是 XX 。
三、突破:单性生殖
单性生殖一般发生在较低级的动植物中 , 对于哺乳动物来说 , 繁衍有着古老而不变的法则 , 就是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子结合 。 对于相对高级的哺乳动物 , 是否能突破雌雄生殖 , 科学家感到好奇?
对于同性生殖 , 甚至同性生殖 , 不再谈伦理限制 , 科学家们也做了相当长的研究 。
2015 , 单性生殖
由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胡宝洋研究员、周琪院士、李伟研究员合作 , 发表一篇关于单性生殖的研究 , 首次在哺乳动物中实现单性生殖 。
在顶级学术期刊《Cell STEMCell杂志》发表了一项有关人工精子的研究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赵小阳研究员与南京医科大学沙家豪教授合作 。
经小鼠胚胎干细胞诱导产生功能精子样细胞 , 再将精子样细胞注入小鼠卵细胞 , 成功培育出具有生育能力的小鼠后代 。 在生殖功能方面 , 人类第一次创造了“人工精子” 。
由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胡宝洋、周琪院士、李伟合作 , 在 Cell STEM Cell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有关孤雄生殖的研究 。 本研究首次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 将单倍体干细胞技术与基因编辑技术相结合 , 首次获得了双亲基因组的孤雄小鼠 。
【科学家|同性生殖障碍被科学家玩爆,到底是进步还是毁灭?都不用男女配合】一种难以想像的单性繁殖、单性繁殖的理论 , 已经成为现实 。
推荐阅读
- 它们的智商已经高到人类无法理解,即使还没有爬到食物链顶端!
- 揭秘陶乐德事件:男子在拘留室离奇消失,难道平行时空真的存在?
- 青藏高原将停止增高,后果不可承受,我们却未感到危机
- 人类还会再进化吗?会进化成什么样子?
- 寻求气候变化的确定性:要多少才足够?
- 少见!今年十五的月亮,不是十六圆
- 科学家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寻找难以捉摸的基本粒子
- 为人类敲响警钟!57000年前的尸体重见天日,史前生物现身引发关注
- 地球果真出了大问题?火山爆发后出现神秘现象,科学家紧急发声
- 简述相对论发展史:从伽利略到引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