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进化——鮟鱇鱼:50万倍,自然界体形差异最大的夫妻
文章图片
【|疯狂的进化——鮟鱇鱼:50万倍,自然界体形差异最大的夫妻】
文章图片
当又瘦又小的雄性鮟鱇找到异性——一位比它重上50万倍的姑娘时 , 它绝不会轻易放手 。 不管异性在哪里出现 , 雄性鮟鱇都会紧紧咬住它 , 将自己的脸融合进对方的身体组织 , 然后终其一生在另一半身上释放精子 。
深海鮟鱇的分类下有160多个品种 , 要是你把深海鮟鱇的雌、雄性错认成不同的动物倒也情有可原 。
鮟鱇的雌鱼光彩照人 , 它们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头部前端长有一个会发光的“诱饵” , 这个诱饵能帮助它们吸引猎物和异性 。 不同种类的鮟鱇拥有不同形状的诱饵 , 发光的模式也各有差别 , 四处游荡的雄性可以借此找到相同种类的雌性 。 雌鱼还有一张血盆大口 , 嘴边布满巨大的利齿 , 体内的胃像个洞穴 , 以保证它们不管在孤寂的深海里遇到什么猎物都吃得下去 , 消化得了 。
不同种类的鮟鱇在体形上也相差颇大 。 有些鮟鱇身材苗条 , 呈流线型 , 有些却像在球形的胃上长了张脸 , 样貌滑稽 , 活像个游泳池里的水球 , 一辈子和“敏捷”“灵活”这样的形容词无缘 。
有时候 , 雌性鮟鱇身上会凸起微小的肿块 , 看起来就像粘上了讨要食物的寄生虫 。 其实 , 说是寄生虫倒也没错 , 这些东西确实是以其特有方式“寄生”的——那些都是雄鱼 。
雄性鮟鱇太小了 , 有些种类的雄鱼甚至是世界上体形最小的脊椎动物之一(“脊椎动物”就是有脊椎的动物 , 和“无脊椎动物”——没有脊椎的动物相对应) 。 这些幸运的雄鱼实现了一辈子唯一的目标:找到可能比它们重50万倍的雌鱼 。
事实上 , 雄性鮟鱇无法进食 , 从降生起 , 它们的任务就是在无尽的漆黑中寻找雌性 , 然而只有大约1%的雄鱼能够成功 , 剩下的只有被活活饿死的份儿 。 不过 , 正因为脑袋小 , 雄性鮟鱇拥有动物界相对尺寸最大的鼻孔 , 可以闻出雌性的踪迹 , 然后再用钳子一样的牙齿牢牢钩在雌鱼身上 , 终生融为一体 。
鮟鱇夫妻“合体”的原理是这样的:雄鱼就位之后 , 酶就会开始融化它的脸 , 让它和雌性合二为一 。 在与雌鱼的循环系统接触、融合后 , 雄鱼就会从雌鱼身上吸取营养 , 继续长大 , 同时 , 眼睛等不必要的器官和结构会萎缩 。 准确地说 , 雄鱼从雌鱼身上偷取营养 , 它们确实是雌性的“寄生虫” 。
这种生活方式被称为“异性寄生”——没错 , 鮟鱇会寄生在“自己人”身上(也有几种鮟鱇的雄性非常幸运 , 它们不会融合 。 在相互连接、偷走营养并释放精子后 , 雄鱼就会放开雌鱼 , 转身离开) 。
恩爱的鮟鱇夫妇分泌激素也是同步的 , 也就是说 , 妻子释放卵细胞的同时 , 也能激发丈夫释放精子 。 雌鱼的卵带足有30英尺(约9.1米 , 1英尺≈30.48厘米) , 其中的卵细胞吸收着雄鱼的精子(由于雄鱼也会向雌鱼提供一些东西——比如精子——有些生物学家认为鮟鱇的相处方式并不完全属于寄生 。 它们的关系也是很复杂的呢) 。
从结果上讲 , 雌性鮟鱇变成了自体受精、雌雄同体的物种 。 在其30来年的生命里 , 雌鱼能够与好几条雄鱼结合 , 所有的雄鱼都会为她产生精子 , 直到雌鱼死亡 。 这时 , 整个“复合体”就会沉入海底深渊 。
这种解决交配问题的对策可谓别出心裁 , 可这也把鮟鱇变成了一台台生育机器 , 夫妻双方要不断产生卵细胞和精子 , 不把雌鱼的能量耗尽不算完 。 这也是雌性鮟鱇在体形上力压伴侣的原因——一切都因为配子 , 也就是卵细胞和精子 。
人类总以为男性身材魁梧就比女性优越 , 还以为这一点放之四海而皆准 , 但事实是 , 在自然界 , 大部分物种的雌性都会比雄性长得更大 , 其部分原因是雌性要花费巨大的能量来产生卵细胞 。 鮟鱇姑娘的口腔和胃都如此海量 , 也是由于在它们的栖息环境中食物相当匮乏 , 因此雌鱼必须保证能够吃下遇到的一切食物来获取能量 。 另外 , 卵细胞比精子更占空间 , 所以雄性就算长得相对小一些也无所谓 。
在动物界的其他角落 , 雌性一生能产生的配子是定量的 , 因此卵细胞的意义重大 , 雌性必须仔细甄选交配对象 。 举例来说 , 姑娘们可能只会和最棒的舞者 , 或者最强的斗士共度春宵 , 以保证枕边人能把最优质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 等到哺乳动物等生物怀上后代 , 母亲们还得摄取更多能量来养育肚子里的那群小家伙 。
推荐阅读
- 它们的智商已经高到人类无法理解,即使还没有爬到食物链顶端!
- 揭秘陶乐德事件:男子在拘留室离奇消失,难道平行时空真的存在?
- “男孩失踪案”始末:七个孩子共同守护的死亡秘密,竟是弥天大谎
- 2008年安徽宿州一场兄弟争媳引发的人伦悲剧
- 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神奇分界线,两侧海水泾渭分明,难道是刻意安排
- 古今鸟类巨无霸的对比:恐鸟体型超过鸵鸟数倍,可惜死在了长矛下
- 关于鹦鹉螺的知识,造型可爱的‘活化石’
- 真的存在“布罗肯幽灵”吗?那个隐藏在云雾中的巨人,到底是谁?
- 研究证实:人类驯化对猫的进化产生重大影响,缩小猫的大脑
- 考古发现6000年前的“12吨粮食”,够“河姆渡人”吃好几年,却引出一段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