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小麦新品种鲁原502籽粒
9月20日 , 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第65届大会期间 ,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维也纳举办了核技术农业应用领域国际最高奖项颁奖仪式 , 表彰了在植物突变育种科学研究与应用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做出杰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 。
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组织选拔推荐的中国科学家团队荣获卓越成就奖、杰出女性奖和青年科学家三大奖项 。 其中 , 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诱变育种”研究团队荣获“卓越成就奖” 。 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郭会君、湖南省核农学与航天育种研究所研究员杨震分别荣获“杰出女性奖”和“青年科学家奖” 。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中国核技术又立功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颁奖致辞中指出:“核技术诱变育种改良品种保障了在气候变化下农作物的生产 , 为农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 ”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诱变育种”研究团队负责人、国际原子能机构项目协调员刘录祥介绍 , 诱变育种主要是利用γ射线、空间环境等多种物理和化学诱变因素处理农作物种子 , 诱发其基因在进化过程中自发突变 。 截至目前 , 各国利用该技术已在214个植物物种中创新种质培育新品种3300多个 , 每年带来直接经济效益数十亿美元 。 10年来 , 该团队成功育成具有高产稳产、节水耐旱、抗倒伏、优质等突出特性的小麦新突变品种8个 , 其中小麦突变品种鲁原502解决了重穗型品种易倒伏的生产难题 , 连续多年实打亩产超过800公斤 , 在山东、安徽、河北、山西等省市累计应用8000多万亩 , 成为全国第二大小麦推广品种 , 占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的6.5% , 增产粮食40多亿公斤 , 保障了1000万人口一年的口粮 。
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诱变育种”研究团队获核技术诱变育种“卓越成就奖”
“杰出女性奖”获得者郭会君博士作为亚太核科技合作项目牵头国协调员 , 带领团队建立起小麦多样化地面模拟辐射诱变育种技术平台 , 不断完善小麦突变基因高通量检测筛选技术 , 合作育成具有抗旱、抗病、抗倒伏等改良性状的小麦突变新品种7个 , 累计推广应用面积554.8万公顷 。 “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杨震博士在国内外率先开展以高能电子束、高能重离子束作为诱变源的辐射育种技术应用研究 , 主导建立了一种新的诱变突变体后代目标性状快速定向筛选方法 , 显著提高了目标性状突变体筛选的准确率和效率 。 他作为主要参与人员 , 通过伽马射线诱变育成低吸镉特性水稻新品种 , 累计推广应用面积465万亩 , 累计新增粮食产量1.3亿公斤 , 帮助农民累计增收3.5亿元人民币 。
核技术诱变育种被誉为继选择育种、杂交育种之后又一现代育种技术 。 我国是核技术诱变育种大国 , 截至2020年底 , 育成和审定的突变品种数达1033个 , 占国际突变育种新品种总量的近三分之一 , 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 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发挥了独特作用 , 也为全球应对粮食安全挑战、消除饥饿和贫穷、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小麦新品种鲁原502
国家原子能机构作为中国核行业主管部门 , 多年来积极推进中国与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合作 , 大力支持国内科研机构参与IAEA框架下的技术合作项目(TC)项目、合作研究项目(CRP)、亚太地区核科技合作协定(RCA)项目等 。 同时 , 积极搭建核技术合作平台 , 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建立“中国农科院植物核辐射育种技术协作中心”“中山昆虫不育技术协作中心”等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协作中心 , 利用机构资源提高国内核科学技术水平 , 并向其他成员国提供技术支持 。
(枢密院十号微信公众号)
推荐阅读
- 揭秘陶乐德事件:男子在拘留室离奇消失,难道平行时空真的存在?
- 青藏高原将停止增高,后果不可承受,我们却未感到危机
- 寻求气候变化的确定性:要多少才足够?
- 少见!今年十五的月亮,不是十六圆
- 科学家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寻找难以捉摸的基本粒子
- 地球果真出了大问题?火山爆发后出现神秘现象,科学家紧急发声
- 简述相对论发展史:从伽利略到引力波
- 重磅!英美科学家对奥密克戎病毒11个最新判断!对全球意义重大!
- 15000年前海底金字塔被发现,科学家推测:中华文明前身是MU文明
- 人的气运竟然真的存在?科学家竟然已经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