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渔民在渤海底发现“神秘”化石,证明一万年前这里是陆地


 1975年,渔民在渤海底发现“神秘”化石,证明一万年前这里是陆地
文章图片
【|1975年,渔民在渤海底发现“神秘”化石,证明一万年前这里是陆地】
 1975年,渔民在渤海底发现“神秘”化石,证明一万年前这里是陆地
文章图片

 1975年,渔民在渤海底发现“神秘”化石,证明一万年前这里是陆地
文章图片

上世纪七十年代 , 我国渔民在渤海的海底处 , 发现一块相当神秘的化石 , 考古专家鉴定之后发现 , 一万年前的渤海地区居然是古陆地 。 这块神秘的化石究竟是什么?它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如果您想知道 , 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 , 全部来自网络 , 感谢原作者 , 如侵犯您的权利 , 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 。 图片与内容无关 , 请勿对号入座)
渤海是我国地理位置最靠近北方的近海 , 也是共和国的内海 , 同时属于内水范畴 。 渤海的海岸线全长约3800公里 , 东西宽约346公里 , 南北长约550公里 , 面积超过约8万平方公里 , 平均深度18米 。 作为一个几近封闭状态的内海 , 渤海三面环陆 , 北 , 西 , 南三面分别与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三省一市毗邻 。 根据地形地貌 , 渤海可分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中央浅海盆地和渤海海峡五大部分 。
渤海沿岸有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辽河、海河等河流 , 它们从陆上带来大量有机物质 , 使得渤海海水营养物质十分丰富 , 致使此处成为盛产对虾、蟹和黄花鱼的天然渔场 。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 , 丰富优质的渔业、港口、石油、景观和海洋资源 , 让环渤海地区经济具有快速发展的显著特征 , 沿海附近城市的经济也随之腾飞 。
渤海海域因鱼类丰富而著称 , 被当地人誉为是“聚宝盆” , 种类繁多的鱼类及贝类为渔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 。 渤海中最常见的鱼类 , 分别是鲈鱼、鲅鱼、黄花鱼、青鱼等 , 诸如皮皮虾、青虾、对虾、扇贝、生蚝等海生物更是不计其数 , 每年打捞的数量几乎可以供应北方大部分地区 。 渔民们在风浪中打捞鱼虾 , 自然十分辛苦 , 但常年在海上作业 , 自然也遇到过不少新鲜事 , 一位老渔民就遇到了一件有趣的新鲜事 。

十多年前的一天 , 老渔民照常出海打鱼 , 他将渔网绑在船下在海底拖动 , 大量的贝类和虾类就会“束手就擒” 。 不过此种打捞方式存在风险 , 一旦海底存在巨石暗礁 , 就很有可能令渔网缠绕在海底 , 果不其然 , 老渔民这一次的确碰到了一块“石头” 。 老渔民在下水摘网时 , 不经意间发现网内有一块白色的石头 , 他憋足一口气将石头拿回到船上 , 接着与同伴们仔细揣摩起来 。 渔民们在海上打渔多年 , 对于海底石头的类型都了若指掌 , 可没有人能认出眼前的石头究竟是什么?从海底打捞出的石头 , 整体呈白色 , 全身形状极不规则 , 石身较轻还遍布蜂窝小孔 。 正因如此 , 有渔民当即认为 , 它可能并不是普通的石头 , 而是一块动物的骨骼或者是一块巨大的化石 。

老渔民心里打鼓 , 但还是将石头运回家中 , 为了能够弄清它的真实身份 , 老渔民甚至还专门将其送到沈阳考古研究所进行化验分析 。 “不验不知道 , 一验吓一跳” , 考古专家们在分析化验石头之后 , 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 , 它并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 而是一块古生物的牙齿化石 , 该种生物就是远古时代的巨型动物披毛犀 。 披毛犀是一种生活在更新世时期的动物 , 它们与猛犸象等动物共同生活在冰河时期 , 是一种超大型的食草动物 。

披毛犀学名为长毛犀牛 , 目前已经灭绝 , 归腔齿犀属奇蹄目犀科双角犀亚科 , 平均体长在3.5到4米左右 , 肩高约2米左右 , 体重平均4.5吨 。 披毛犀全身披满厚厚的毛 , 可以抵御严寒风雪 , 鼻子上还有两只扁平的角 , 可以用来推开积雪寻找下面的黄草 。 为了适应环境 , 披毛犀们甚至还进化出了一层厚厚的脂肪 , 用以在寒冷的环境保持温暖 。

此时一个问题出现了 , 披毛犀虽然生活在冰河世纪 , 但它们始终是陆地动物 , 其牙齿化石也没有理由生活在海中 , 难道在它们生活的年代 , 渤海地区还是一片陆地?为了验证此猜想 , 考古专家们联合地质专家展开了一次针对庙岛群岛的联合行动 , 最终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