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也是有可能的素有哪里有压迫 , 哪里就有反抗的说法 , 在古代 , 打仗是一个成功男人的洗礼 , 由此也诞生了很多历史名将 。 比如三国时期的关羽 , 斩颜良时 , 书中这样写道:“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 , 斩其首还” 。
再比如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 , 面对五万元兵 , 只见“遇春单骑突其阵……大呼驰入 , 麾下壮士从之 。 敌大溃 , 追奔五十余里 。 ”
面对这些神奇的战绩 , 在万人之中打架后还能安全撤离?这是不是太荒谬了?其实 , 这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
我们从影视剧中看到的打仗 , 一般都是指挥官上前去打PK , 士兵们就在旁边摇鼓呐喊 , 或者啥也不说 , 双方一群人冲上去就是一顿互殴……其实 , 打仗真有这么简单就好了 。
首先 , 士兵越多越难指挥 , 古代战场上 , 现场十分嘈杂 , 要想通过击鼓鸣金传达行动方案 , 估计有很多耳背的士兵听不到 。
一般来说 , 要想得到有效的传令 , 主要靠的是旗帜+传声两种方式 , 主要是旗帜 。
不同的部队旗帜也不同 , 从大将、中将到小队长都依次分好了 , 只需要一层一层地往下执行就行 。 比如一个小兵 , 他只需要盯着自己的小队长 , 小队长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 绝对服从 , 而小队长也只需要盯着他的中将 , 中将再盯着大将 , 大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旗帜 , 别一天天瞎晃悠 。
拿旗帜的人必须精明、沉稳、有头脑 , 才能把听从旗帜的人训练有素 , 不然发现侧翼被敌人偷袭 , 大家都一股脑地扑上去打 , 这不乱套了嘛!
从士兵的视角看 , 密密麻麻的人围在一起 , 他也只能看见旁边的几个人 , 所以 , 对方真的杀进去几个人 , 大多士兵都是看不见的 。 就算看见了 , 也会犹豫 , 只有得到上级的命令后 , 才敢上前阻拦 , 因为他们谁也不敢随意变换自己的防守位置 。
这时有人会说 , 怎么不放箭?这也很好理解 , 战场上的弓箭手并未布满全场 , 他作为一种远程兵种 , 主要的作用是开局时露两手 , 然后就没然后了 , 就退到了后边乖乖待命 。 真要冲锋时 , 脆弱的弓箭手是不可能冲在前端当活靶子的 。
所以 , 就算冲进来几个敌将 , 弓箭手一是看不见 , 二是反应不过来 , 三是随意放箭容易误伤队友 , 他们可不想背负“猪队友”的黑锅 。
比如在长坂坡时 , 赵云在曹操80万大军中七进七出救阿斗 , 多为同级别的武将招呼他 , 其他小兵只有得到指令后才敢上前削他 , 最后逃了出去 , 也没见放箭杀他 。
因此 , 只要你武艺超群 , 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 看似荒谬 , 实际上是有科学道理的 。
第三:遇天灾时 , 不救济农民反而修建宫殿 , 这也是荒谬而科学的道理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大才 , 在《管子·乘马数第六十九》一书中写道:他告诉齐桓公 , 如果遇上天灾 , 百姓已经无法务农 , 穷困潦倒的时候 , 君主们一定要勤修宫室台榭 。
齐桓公一听 , 你这不是坑我嘛 , 百姓乃一国之根本 , 他们遭遇劫难了 , 就意味着各地府库空虚 , 我派人去赈灾还来不及呢 , 你却叫我大兴土木 , 修缮宫殿?我可想要多当几年董事长 。
来听听管仲是怎么说的 , 只见管仲说道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整个国家都是国君您的 , 民众也是为国造福的工具 , 如果您想拿出自己的财产去救济民众 , 估计您也不愿意 。
而且 , 受灾往往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结束的 , 它需要一个过程 , 届时 , 哀声遍野的民众都指望国家养着他们 , 您有多少财产是能帮衬的?到时您入不敷出了 , 想救都显得有心无力 。
您也知道 , 从您这里拨下去的救济款 , 各级官吏还要克扣一部分 , 到灾民手里都没几个了 , 这根本解决不了生活所需 , 迫于形势的灾民 , 为了求生 , 只能把土地贱卖给地主 , 这无疑就形成了威胁您的势力 。
但是勤修宫室台榭就不一样了 , 您可以雇佣这些灾民 , 这样灾民手中赖以生存的粮田就不会贱卖 , 在家的人也可以打理 。 修建宫殿 , 需要长途贩运 , 又养活大批人 , 这是藏富于民 , 一举多得 , 各方都满意的的行径 , 您怎能说这是坑您的呢!
在管仲的眼里 , 以民为本固国兴邦 , 一个国家的核心在于经济 , 这种修缮宫殿不赈灾的想法 , 在一般人眼里看起来十分荒谬 , 可从长期来看 , 这是具备一定科学道理的 。
数以千年前的理论无法辨真伪 , 可把时间拉到1929年 , 我们就能验证管仲的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