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牧童答——钟弱翁碍于他县令的身份 , 即使僚属和僧侣们都觉得那题字写得很好也不敢违抗 。 然而 , 擦去灰尘后发现 , 落款赫然写着一代书法大家颜真卿的名字 。 钟弱翁尴尬了一会儿 , 又对僚属们说:“这么好的一副字 , 不刻成碑文多可惜啊 。 ”所以有时候 , 对于一些自信十足的脑残 , 又无从指责时 , 静静看着就好——他早晚会被狠狠打脸的 。
三、知道的越多 , 越能发现自己的无知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Zeno of Elea)的学生有一次请教说:“老师 , 您的知识比我的知识多许多倍 , 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 , 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芝诺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 , 并指着这两个圆圈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 , 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 , 我的知识比你们多 。 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 。
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 , 因此 , 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 。 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 。 ”芝诺的观点 , 此后被总结为一句名言:知道的越多 , 越能发现自己的无知 。
想想自己刚了解某一事物的时候 , 总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 比如刚学会吹响笛子 , 就激动地觉得自己是个乐器天才 。 但你若去问那些学了许多年乐器的人 , 他们往往会说 , 自己不擅长乐器 。 这并不是谦虚 , 而是因为当他们深钻许多后 , 真的认识到了其广博以及自己的许多欠缺 。 所谓初学三年天下无敌 , 再学三年怀疑人生 。
随着学习的继续深入 , 大多数人会逐渐发现自己的不足 。 这其实是才是一个很合理的过程——在经历消沉和重新定位之后 , 才终于对自己的能力有较为准确的认识 。
四、“无知五分之一法则“
美国的《赫芬顿》邮报曾做过一项民意调查 , 向公众提出一些非常离谱的观念 , 比如太阳围绕地球转 , 彩票是非常好的投资方式 , 个子高的人跑步越容易缺氧等等 , 让他们做判断 。 但是结果却表明 , 每一条离谱的观念 , 都有20%左右的人会盲目相信 。 这就是著名的“无知五分之一法则” , 也就是说无论一个观念多么的离谱可笑 , 在全世界总会有20%的人盲目的相信它 , 有些人知识的匮乏、或者说认知的障碍 , 看起来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
所以 , 这也是为什么 , 不要与思维不在一个层面上的人争辩 , 那只能是鸡同鸭讲 。
当年 , 孔子忍着恶心奉承两个毫无学识的老头 , 就是深知这点 , “遇到这样的人 , 赶紧哄骗他们早早滚蛋就是了 。 还招惹他们干什么?”所以人们常说 , 对付傻逼的最好办法 , 就是鼓励并把他培养成一个大傻逼 。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 因为你纠正他的结果可能就是得罪他 。 【达克效应|科学解释: 为什么越是无知的人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