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 【地球生物全系列——从单细胞到人类】多孔菌目—多孔菌科(上)( 二 )


有较强的纤维素分解能力 , 危害桦、杨、柳等;暗黄层孔菌 , 危害杏、桃等果树;苦白蹄层孔菌 , 生于松树上 , 可作药用 。
5.蜂窝菌属蜂窝菌属(学名:Hexagonia) , 是多孔菌科下的一个属 。
担子果一年生到多年生 , 无柄 , 近革质 , 木栓质到木质 。 菌盖半圆形或其他形状 , 表面污褐色到黑色 , 有绒毛或具长而黑的稠密分叉粗毛 。 菌肉通常薄 , 暗褐色 。 孔面灰白色 , 淡褐色到深褐色;管口六角形 , 蜂窝状 , 大多数较大 。  
菌丝系统三体型;生殖菌丝具锁状联合 , 透明 , 薄壁;骨架菌丝和缠绕菌丝厚壁到几乎实心 , 无色到微带淡黄色 。 两种菌丝的末端常进入子实层 , 形成不整齐子实层 。 但真正囊状体缺乏 。
担孢子圆柱形 , 透明、薄壁、平滑 , 一般较大 。
生于阔叶树上 。 泛热带属 。 木材白色腐朽 。
6.麻盖菌属麻盖菌属是多孔菌科一个较小的属 。 由McAlpine和Tepper于1895年建立 。 此属真菌多分布于澳大利亚 。
一年生担子果 , 伞状 , 菌柄中央生或侧生 。 菌盖圆形或肾形 , 木质坚硬具麻点 , 色彩自白灰到深棕 。 菌柄较圆 , 生于菌核上 。 子实层体由菌管及萌发孔而非菌褶构成 。 菌管紧密 , 平行排列 , 开口椭圆形 , 无法与子实体分离 。 萌发孔形状各异 , 可为圆形或具棱角 , 色彩自白至赭 。 孢子大 , 圆且鲜艳 。 二菌丝型 , 生殖菌丝具钳 , 子实体中主要为联络菌丝 。 固态厚壁 , 迈泽尔(Melzer)试剂阴性 。 无囊状体 , 常缺小囊状体 。 担子有基钳及4个担子柄 , 担孢子薄壁透明 , 迈泽尔试剂阴性 。 此属真菌均为褐腐型 。
麻盖菌属与多孔菌属(Polyporus)在形态学上极近似 , 但更硬且木质 , 为褐腐型菌 , 菌盖具麻点 , 孢子特性(直径44-50μm , 橘黄色带刺)亦不同 。 其拉丁学名Laccocephalum(λ?κκο?麻点+κεφα?头)即源于其带麻点的菌盖 。
麻盖菌属现有5种真菌:
石基麻盖菌 Laccocephalum basilapidoides McAlpine & Tepper 1895
哈曼麻盖菌 Laccocephalum hartmannii (Cooke) Nú?ez & Ryvarden 1995
【创伤后应激障碍|【地球生物全系列——从单细胞到人类】多孔菌目—多孔菌科(上)】雷丸 Laccocephalum mylittae (Cooke & Massee) Nú?ez & Ryvarden 1995
坚硬麻盖菌 Laccocephalum sclerotinum (Rodway) Nú?ez & Ryvarden 1995
山丘麻盖菌 Laccocephalum tumulosum (Cooke & Massee) Nú?ez & Ryvarden 1995
此属分类尚有争议 , 1912年Lloyd试图将石基麻盖菌移至多孔菌属 , 而Nú?ez和Ryvarden则于1995年将其余4种真菌从多孔菌属移入麻盖菌属 。
(1)石基麻盖菌石基麻盖菌 , 又被称为造石菌 , 仅分布于澳大利亚 。
此种最先由McAlpine和Tepper于1895年描述 , 并以此为模式种建立了麻盖菌属 。 但此分类系统尚存争议 , 美国菌学家Curtis Gates Lloyd认为此种应归入多孔菌属 , 于1912年将其更名为石基多孔菌 。
石基麻盖菌为一年生真菌 。 菌盖木质带麻点 , 直径8.3-9.5厘米 , 中央凹陷 , 其余突出 。 菌盖黄褐色带咖啡色边 , 内部粗且白 。 中央麻点较小呈锥形 , 周围麻点稍大 , 椭圆形 。 子实层体灰褐色到红棕色 , 菌管联生 , 萌发孔卵圆形 , 大且密集 。 孢子球形 , 直径44-50微米 , 橘黄色带3微米长的刺 。 菌柄黄褐色 , 卵圆形(短径1.3厘米 , 长径1.9厘米) , 长约2.5厘米 。 菌核白色 , 高7.6厘米 , 直径8-10厘米 。 菌核将其生境内的沙土颗粒粘合 , 形成无论外观或密度都与含铁砂石类似的石质基部(图中真菌重达376克) 。
石基麻盖菌得名于其类似石质的基部(basilapidoides=拉丁语basis “基”+lapis “石”+希腊语οειδ?? “似”) 。 McAlpine和Tepper首次描述时所用种名实为basilapiloides 。 Lloyd将其移入多孔菌属时 , basilapiloides和basilapidoides两种形式都曾出现 , 但basilapidoides在语法上似乎更为准确 。 现在普遍采用的种名Laccocephalum basilapidoides既不与McAlpine和Tepper的描述相符 , 亦有别于Lloyd的系统 。
(2)雷丸雷丸(Laccocephalum mylittae)是麻盖菌属的可食真菌 , 在中国作为内服驱虫药物使用 , 同时也是澳洲原住民的食物之一 。
学名:Laccocephalum mylittae (Cooke & Massee) Nú?ez & Ryvarden 1995 。 根据其形态特征 , Nú?ez及Ryvarden将其从多孔菌属(Polyporus)移至麻盖菌属(Laccocephalum λ?κκο?麻点+κεφα?头 , 源于其带麻点的菌盖) 。 雷丸有地下菌核 , 为褐腐型木林腐朽菌 , 分布于新西兰 , 澳大利亚南部 , 及中国 。 在澳大利亚俗称为“天然面包”(Native Bread)是原住民的食物之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