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阎王叫你三更死 , 谁敢留人到五更”
生死之事 , 都是定数 , 但即使是命中注定 , 也难敌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
“借寿”之说便应运而生 , 并且笃信者甚广 。
所谓“借寿” , 顾名思义 , 民间认为 , 寿命长短虽然早已定论 , 但寿数却像物品一样 , 可以借用交易 。
旧时淮安地区 , 便有“借寿”风俗 , 当家中有人病入膏肓 , 药石罔效之时 , 便会认为寿数已到 , 如果还要活命 , 就得有人借寿 。
届时 , 家里的子女斋戒沐浴 , 赴庙中 , 祈祷于神 , 泣告神灵 , 愿减己寿命 , 以延续病者的寿命 。
事后 , 如果病者痊愈了 , 说明晚辈孝心的到了上天认可 , 如果依旧未能痊愈 , 说明这早已天数注定 , 无力回天了。
久而久之 , 这成了晚辈向长者彰显孝心的行为 。
汪曾祺《城隍·土地·灶王爷》一文中 , 就写到了自己被家中长辈借寿的是:
与天借寿这“借寿”不仅可以向人借 , 还能向天借 。
“我迷迷糊糊地去了 。 干什么?去\"借寿\" , 即求城隍老爷把我的寿借几年(好像是十年)给二伯母 。 半夜里到城隍庙里去 , 黑咕隆咚的 , 真有点怕人 。 我那时还小 , 借几年就借几年吧 , 无所谓 , 而且觉得这是应该的 。 到城隍老爷那里去借寿 , 我想这是古已有之的习俗 , 不是我的外婆首创 , 因为所有仪注好像都有成规 。 不过借寿并不成功 , 我的二伯母过了两天还是死了 。”
最有名的便是诸葛亮七星灯续命的故事了 。
相传唐太宗因早年杀业太重而遭冤魂索命 , 魏征用“度阴借寿”之法向阎王借来阳寿为唐太宗续命 。
后来张果老遇师修炼时 , 年事已高 , 害怕金丹未成而色身先亡 , 也以“借寿”之法 , 延续寿命 。
当时唐玄宗欲效仿太宗“借寿”续命 , 请张果老入宫传授借寿之法 , 张果老不愿逆天改命 , 诈死逃回山中 。
“瞒天过海”此外 , 民间也有“瞒天过海”一说 , 也算是与天借寿的一类 。
香港地区盛行的“种生基” , 就是将活人假死 , 准备一场丧事 , 声称可以“瞒骗执法之仙官 , 避开劫难” , 从而“从而跳脱天规、续命避祸” 。
同样在《三国演义》中 , 有赵颜借寿典故 。
赵颜年仅十九 , 一次外出时碰到管辂 , 管辂断言赵颜“三日必死” 。
赵颜父子苦苦相求 , 管辂见其情真意切 , 就叫赵颜带着一壶酒 , 一块鹿脯去南山中大树下找两个下棋的老头 , 给他们端酒递肉 , 等吃完后再苦苦哀求 。
果不其然 , 两个老头一个是南斗星君 , 一个是北斗星君 , “北斗注死 , 南斗注生” 。 两人拗不过赵颜 , 将他寿命十九之前又加了个九 , 变成了九十九 。
“夺寿”除了这些主动“借寿”之外 , 还有类似于“夺寿”之类的民俗论调 。
旧时鄂西北山区有“祭死窑”之风 , 是当时民间有一种愚昧的说法 。
在这些地方 , 凡是年满六十岁的老人都要独自上山 , 在一个坟头大小的窑洞中自生自灭 , 为的就是不让这些老人“活子孙寿” 。
不仅如此 , 民间也有一句俗语广为流传“满口牙 , 吃后人” , 意思就是老人不掉牙 , 会抢“子孙福” 。
【高密|生死之间的交易——民间“借寿”之俗】祸福天定 , 寿命的长短 , 与其迷信奇闻秘术 , 倒不如期待医学更加昌明 。 至于“借寿”续命 , 此类种种无稽之谈 , 不听也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