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在哪个节点开始变得更加节能,找到他,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二 )

而对于科研人员来说 , 大脑的“任督”二脉 , 要经过反复的练习 , 反复的冲击 , 才能勉强形成一套“凑合使用”的思维模型 , 而此时的思维模式 , 还没有成熟到无意识的行为 , 势必要耗损更多的大脑能量才成形成一套成熟的大脑自动回路 。 而奥斯汀完成叠杯套路早已不再需要太多“思考”了 , 而是机械性的快速运动了 。 所以 , 他更能协调而精准地完美完成整个复杂的动作 。 至少在旁人看来 , 这动作极其复杂 。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熟能生巧的理念 。 某项在旁人看似复杂的技能 , 一旦通过不断地练习 , 便会出现“不假思索”的自动执行 。 也就是说 , “意识思考”所参与的工作已经极少极少了 , 也势必不需要太多的能量供给了 。
大脑思考成型说到这里 , 可能很多朋友已经意识到一些东西了 。
也就是说 , 当我们面对一件极其生疏的工作或者技能时 。 刚开始对于能量的耗损是极其巨大的 。 而通过不断地反复练习 , 能量的耗损是呈现指数级下降的 。
就好像现在买房的等本按揭贷款 , 一开始还贷压力是比较大的 , 但是往后的日子中 , 还贷的压力会越来越少 。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 。
为什么是开头的时候是最难熬的呢 , 因为起步阶段是“精神成本”耗损最大的时候 , 比如抑郁 , 沉闷 , 孤独 , 不被理解等等 。 毫不夸张地说 , 确实很难熬 , 所以更加容易放弃 。 有些人常常这样说 , 事情做到一半就放弃了 。 其实不然 , 其实是在开头阶段没有熬过去就放弃了 , 并非中途放弃的 。
当然开头和中途的概念 , 大家都以时间为标准做判定 。 比如做了一年 , 没做好 , 就不做了 。 所以就认为是“中途放弃” 。 或者说难道“连学带玩”坚持了一年 , 也算一年时间吗?实际上 , 玩耍的时间不应该计算在内的 。
其实最合理判别的标准应该是以“精神损耗程度”为标准 。
所以 , 由于大脑的这种由高到低的耗损机制 , 我们就很容易在接触新技能时 , 非常容易出现拖延症的情况 。 比如事情还没干到一半 , 就去上个厕所 , 或者出去抽根烟 , 再或者用其他借口逃离刚开始高耗能 。
疲惫反之 , 当某项技能达到如火纯情的地步时 , 你会突然发现 , 这件曾经被你视为“极难”的技能 , 突然间发现 , 变得越来越“无聊”了 。 甚至于没有任何的乐趣可言了 。
叔本华曾经说:人的欲望是个很奇怪的东西 , 当我们得不到想要的东西的时候 , 我们会感到痛苦 , 当我们得到了之后 , 我们只能得到一时的满足 , 很快就会厌倦而感到无聊 。
其实成功不仅仅局限于思维和方法论的技巧 , 对于其他科学维度的认知 , 也要加强 , 才能将自己的“大脑”和“身体”科学且合理的运用 。 就好像操作一台机床 , 娴熟且精准 , 发挥到极致 ,
拓展认知 , 仿若拨开人生云雾 , 原来四处都是路 。 想了解更多认知领域 , 请关注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