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 , 1952年人类第一次合成名为“马钱子碱”的毒素时 , 共需要29种不同的化学反应 。 而反应到最后 , 只有0.0009%的初始物质形成马钱子碱 , 效率非常低 。 但当科学家们利用有机催化和级联反应来制备马钱子碱时 , 整体步骤缩短到了12步 , 生产效率提高了7000倍 。
当然 , 在有机催化领域 , 我国的发展水平也并不落后 , 甚至可以说和国外“齐头并进” 。
受有机催化剂的启发 , 我国的科研人员意识到 , 在有机小分子催化领域还有卡宾催化、手性磷酸催化等不同方向 , 都亟待攻克 。 像我国的史一安教授和杨丹教授 , 他们有关手性酮类小分子催化剂的某些研究 , 甚至早于两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
当然 , 不对称有机催化获奖 , 并不意味着催化领域完全被攻克了 。 怎么进一步提升催化效率、拓展应用范畴、发展更好的催化体系?催化模式还能不能有模式上的创新?……这些都是这个方向 , 留给科研人员的挑战 。
《我是科学人》纪录片由剑南春特约赞助 。
推荐阅读
- 揭秘陶乐德事件:男子在拘留室离奇消失,难道平行时空真的存在?
- 青藏高原将停止增高,后果不可承受,我们却未感到危机
- 寻求气候变化的确定性:要多少才足够?
- 少见!今年十五的月亮,不是十六圆
- 科学家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寻找难以捉摸的基本粒子
- 地球果真出了大问题?火山爆发后出现神秘现象,科学家紧急发声
- 简述相对论发展史:从伽利略到引力波
- 重磅!英美科学家对奥密克戎病毒11个最新判断!对全球意义重大!
- 15000年前海底金字塔被发现,科学家推测:中华文明前身是MU文明
- 人的气运竟然真的存在?科学家竟然已经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