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产权房 iPhone 13 的「刘海」变小了,也变强了( 二 )


不同的定位点 , 经过反射回来的不同时间 , 来刻画精确的脸部轮廓 。 最终再汇成一串数字与 iPhone 里的原始数据进行比对 。
而在初代 FaceID(iPhone X 到 iPhone 12)中 , 为了获取更为准确的深度信息 , 点阵投影仪与红外摄像机它们之间的距离维持在了 27mm , 因此内部的部件位置没有变化 , 也造就了 iPhone 上「宽宽」的刘海 。
到了 iPhone 13 上 , 刘海缩小 , 元件移位 , 也改变了决定精度的「27mm」 , 它们的距离变得更小了 。
但缩小后的 FaceID 识别精度却维持不变 , 从技术角度来看 , 算是一个不小的升级 。 达成这个小目标一是产业链技术的升级 , 另一个就是 A15 Bionic 芯片的神经引擎算法 。
在今年 2 月 , iPhone 的 FaceID 供应商 II-VI(高意集团)推出「用于下一代 3D 传感器的高功率和高效率双结 VCSEL 阵列」 。
让 FaceID 的点阵投影仪发射功率更高、准确度也有提升 。 另外 , 经过几年大量的人脸数据训练和学习 , 让苹果积累了很多人脸数据 , 进而优化了 FaceID 人脸算法模型 。
再结合 II-VI 的技术升级 , 最终让小刘海形式的 FaceID 出现在了 iPhone 13 系列上 。
苹果是 3D 结构光的最后和唯一的玩家 FaceID(3D 结构光)是苹果押宝的下一代生物识别技术 , 相对于 TouchID , 安全性更高 , 使用体验也更好一些 。
从 iPhone 到 iPad , 再到未来的 Mac , 苹果也在一步步推广至所有的产品线之中 , 算是苹果所推行时代的潮流 。
早先 Android 阵营也有相关的结构光产品问世 , 但随着规避专利 , 对更大屏幕面积的追求 , 以及差异化竞争 , 让 Android 们纷纷转向了屏下指纹 。
苹果让 FaceID 步入市场之前 , 就先后收购了 PrimeSense、PolarRose 等一系列人脸识别技术相关的公司 。 同时 , 苹果的先进制造基金先后两次向 II-VI(高意集团)共投资了 8 亿美元 , 为其扩大规模与创造就业机会 。
而与 II-VI 合作也不再仅限于 FaceID 模块 , 也开始合作开发 LiDAR 模块 , 从而提前布局 AR 眼镜等设备 。
在苹果先进制造基金投资下 , II-VI 在德州建立的工厂 。 图片来自:Apple
苹果先进制造基金曾经也向康宁公司提供过资金扶持 , 现在康宁已经成长为智能手机产业不可或缺的一家企业 。 假若 AR 会是下一个风口 , 那 II-VI 很有可能会是 AR 产业链中的「康宁」 。
通过不断的收购人脸识别技术公司 , 苹果获得了大量的相关专利 , 加上对产业链的控制 , 围墙越来越高 , 便成了围城 , 让 iPhone 成为现在仅剩的 3D 结构光智能手机 , 也让苹果成为消费级产品的唯一玩家 。
小了 20%?但我想让它消失! 站在苹果宇宙里 , 这 20% 的体积缩小 , 可能是凝结了苹果多年的努力 。
小米 MIX4.
而置身之外 , Android 阵营有了超声波指纹解锁这种兼顾安全、效率的生物识别 , 也有了推向大众的屏下摄像头技术 , 百花齐放 , 让人们感受到了科技在进步 。
倘若你不把 iPhone 13 与 iPhone 12 摆在一起 , 很难直观的感受到 20% 的缩小 。 据 9to5Mac 网站的读者调查 , 很多人认为「刘海」已经成为 iPhone 的一个标志 , 甚至表示苹果在刻意保留这则特性 , 以凸显独特 。
但 iPhone 13 系列的刘海仅降低了 20% 的面积 , 也从侧面暗示了苹果保留刘海的无奈之举 。
其实 , 同样在今年 2 月份的 WWDC 中 , 光鉴科技携手中兴推出屏下 3D 结构光技术 , 并由中兴展示样机 。 只是何时落地到产品层面 , 以及何时量产上市 , 还有不小的问题解决 。
中兴展示屏下 3D 结构光方案 , 宣称已达到安全支付级别 , 但并未透露量产计划.
按照苹果的技术储备 , 内部也会有很多 FaceID 的替代方案 , 甚至可能已经有相应的屏下 3D 结构光方案 , 只是它们并不成熟 , 加上现在 iPhone 在高端产品上一骑绝尘 , 会以稳妥的战略来升级与更新 。
【小产权房|iPhone 13 的「刘海」变小了,也变强了】iPhone 13 刘海面积缩小的背后 , 实则有着很多的努力与技术升级 。 但站在当下打孔屏大行其道 , 以及屏下摄像头开始普及的大环境之下 , 苹果这 FaceID 2.0 的技术升级 , 虽然是 3D 结构光技术的一则里程碑 , 但也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进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