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帝视角看,生命为什么会出现
文章图片
1926年 , 前苏联地质学家Vernadsky带着一本划时代著作《生物圈》献世 , 颠覆了过往人们对于生命的观点 。 今天这些观点依然深刻 , 仍具备很好的启发意义 。
生物与岩石的关系
【|以上帝视角看,生命为什么会出现】站在地质学的视角 , 世界处在矿物质的环绕流动中 , 动物和植物在其中充当着临时化学容器的作用 , 就像是存储矿物的精美而脆弱的贝壳 。 生命是不断更新的矿物质 , 是岩石的一个特类;而岩石、山脉、海水等矿物质都在不断进化 , 是节奏缓慢的生命 , 它们与生命有机体之间不断互动 , 构成一个整体 。
在地球的进化过程中 , 还没有哪块未被生命触摸过的岩石 , 所有露出地表的岩石都是再循环的产物 。 以矿体、岩层等形式出现的所有构成地壳的复合矿物质 , 都是在地球表面生存过的动植物的独一无二的产物 。
生物所到之处无所不及
环境塑造了生物 , 而生物也反过来塑造其所处的环境 。 我们呼吸的空气 , 以及海洋和岩石 , 要么是生命机体的直接产物 , 要么是由于它们的存在而被极大改变了的结果 。
地球大气中的气体比例并不寻常 , 地球中生命所依赖的氧气占21% , 低于这个水平是贫氧 , 高于则易燃 。 如果像其他行星 , 二氧化碳理应成为大气的主要成分 , 但地球大气中氧气比例已维持了亿万年 。 如果说生命的诞生是因为氧气比例的合适 , 那能一直维持这个比例就是一件非常不寻常的事 , 这正是生物自我调节的结果 。
甚至云层雨水也是由生物的活动产生 。 海洋浮游生物释放出二甲基硫 , 经氧化后产生亚微观的硫酸盐气雾 , 形成云中水滴凝聚的凝结核 。 夏天的雷暴雨也许是生命自身幻化为雨 。 冬天的雪中大多数雪晶的核也许是腐朽的植物、细菌或菌类孢子 。
地球上 , 生命横冲直撞 , 把势力扩张到固体、液体和气体之中 。 如果没有生命 , 地球的脸面就会失去表情 , 变得像月球般木然 。 生命将它们的传播姿态传染给它们能接触到的任何事物 , 能逃脱生命印记的只是极少数 。
生命的独特视角
站在上帝视角看 , 动物存在的意义 , 是为了像风和浪一样来搅拌发酵中的生物圈 。 而人类的工业革命则是惊心动魄的地质学事件 。
生命一旦出现 , 它就竭尽所能 , 向接触到的一切空间进行进化拓展 。 今天人类的活动已经开始从地球走向太空 , 这标志着生命正在向地球之外的空间蔓延 。 可以预见的是 , 只要时间足够久 , 人类一定能将火星这块红色星球、以及其他合适的星球变成绿色 , 生命一定会拓展和改造更多的环境 。
生命的必然出现
虽然我们现在看来生命的出现是一个奇迹 , 需要非常苛刻的条件 , 这是非常偶然的事件;然而从哲学意义来看 , 生命是物质能量的必然结果 。
宇宙有一条独特的自我繁衍线 , 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中演绎 ,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在这种演绎中 , 有限度的自我控制被允许 , 能根据信息进行自迭代的系统并未被宇宙的法则禁止 。 按照墨菲定律 , 只要存在可能性 , 生命这种物质形式必然会出现 。
意识是宇宙进化出的自我觉察的方式
当生命的高级形式——意识出现 , 人类具备了认识世界和察觉自我的能力 , 这也在正是宇宙这个系统自我察觉的方式:每个意识就相当于是宇宙的脑细胞 , 人类的集体意识就形成宇宙的意识流 。 换句话说 , 意识是宇宙的自我演绎 , 不是凌驾在宇宙之上 。
人类对于宇宙来说是足够渺小的 , 虽然我们是星尘 , 但我们身上有一群不懈努力的细胞 , 我们在反复思量着我们的母体 。 宇宙知道我们会出现 。
(本文主要参考KK三部曲的书目)
推荐阅读
- 科学家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寻找难以捉摸的基本粒子
- 除了扎克伯格, 他以身价250亿美元成为世界历史第2位最年轻富豪。
- 基于血红蛋白的氧载体化合物可以保障宇航员的安全
- 量子计算机的未来以来:微小的二维材料导致量子计算的巨大进步
- 物种起源理论遭遇挑战,难以解释,地球文明或许来自天狼星?
- 自首次引入VQE以来,科学家已经做了几项比较不同优化方法效果的数值研究
- 太阳正以每秒400万吨的速度损失质量,地球会由此远离太阳吗
- 3亿年前,陆地是一个整体,从中国可以走陆路去澳大利亚
- 年轻时坚决只生一个女儿,20年后我后悔了,几个现实问题难以逃避
- SpaceX火箭准备以每小时5000英里的速度撞击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