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学奖 深度|噬血者瓜分元宇宙( 三 )


这些投资 , 每一个都踩在扎克伯格辛辛苦苦给市场铺垫好的刺激点上 , 给Facebook来了一波价值对冲 , 削弱了Facebook未来的想象力——你很难想象这不是有意为之 。
不仅是字节跳动 , 诸多互联网巨头都显示出对元宇宙的热情 。
事实上 , 在那些最早被拿来与元宇宙概念挂钩的公司背后 , 许多都有腾讯的身影 。
无论是近期完成新一轮融资估值达到287亿美元的Epic , 还是上市首日突破400亿美元市值的Roblox , 腾讯都有进行投资——它占据前者40%的股份 , 且参投了后者1.5亿美元的G轮融资 , 并独家代理Roblox中国区的发行 。 除此之外 , 腾讯还持有阅后即焚社交平台Snapchat 12%的股份 , Snapchat近年来对虚拟形象中的数字分身和表情定制的探索 , 以及对AR硬件系统的研发 , 也被定义为元宇宙潜力股 。
早在2020年12月 , 腾讯马化腾在企业年度特刊《三观》中提出了“全真互联网”的概念 , 很多人认为这是腾讯版的元宇宙 。 不过 , 腾讯方面在之后的日子里一直在弱化自己与元宇宙的关系 。
在全球都加强了对互联网公司的监管 , 以及人们对平台经济的反思空前热烈的背景下 , 中外互联网巨头前所未有的追逐着元宇宙概念 , 无处不透露出面对一个彻底重塑中的估值体系时的焦急 。
当然除了焦虑之外 , 它们也想成为新的神 , 在元宇宙的世界里成为新的神 。
资本想在另一个世界里无序扩张 焦虑感在跟着互联网公司顺风顺水度过了过去十年的各路资本身上 , 更是被加倍放大 。
资本无序扩张的时代结束了 , 但许多投资人显然并没有准备好 , 他们希望元宇宙这个充满“未来感”的名词 , 可以让音乐继续播放 。
“‘元宇宙’比’区块链’还要空泛 , 以至于更像是一个哲学概念 。 因此 , 很多行业的人都能够在’元宇宙’这个概念中找到对应的位置 。 ”蓝图创投投资总监明皓表示 。 他认为 , 这个概念满足了包括游戏、社交社区 , 数字交互等诸多行业扩展其业务及背后估值想象力的渴求 。
有资深投资人就表示 , 一级市场的投资人在大环境的转变中 , 面临着更大的投出压力 。 尤其是一些中小型基金 , LP(有限合伙人 , 即出资人)的定位并不规范 , 听到一些概念热潮的时候 , 他们往往容易给基金施加一些不必要的压力 。
“最近元宇宙概念这么火 , 为什么我们的基金还没有动作?”在这种情况下 , 基金管理者往往会抱有“宁愿错入 , 不能错过”的心态 。
这种焦虑在那些享受了互联网红利的中年投资人身上体现的更为深刻 。 元宇宙概念里没有新东西 , 但中年投资人却有很多人对此依然陌生 。 而这些人的传统的调研方式也在帮着倒忙:“拜访100家企业 , 就会有101家企业说元宇宙是个好东西” 。 在这种情况下 , “中年焦虑”无疑会更加深重 。 一级市场对元宇宙的拥抱 , 背后却是满满的无力感 。
相比于一级市场的火热 , 二级市场狂热的“爆炒”则显得更为刺眼 。
从9月份开始 , 被冠以“元宇宙”龙头的中青宝 , 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内从7.95元拉升到了最高20.57元 , 涨幅达158%;而“次龙头”汤姆猫则从3.13元拉升到了最高5.09元 。
由于短时间股价异常波动 , 中青宝与汤姆猫分别通过不同渠道进行了投资者警示 。 两者均表示元宇宙实际处于非常早期的状态 。 而公司业务产品形态还处于探索时期 , 可能会与元宇宙存在较大的差距 。
这种“警示”是不是刻意炒作之后的形式化动作 , 人们无从得知 。
即便如此 , 投资者依然不愿意为这些警示性话语埋单 。 在国内某头部散户投资论坛中的“中青宝”中 , 热度排行最高的帖子里 , 写满了各式匪夷所思的幻想 。
有资深投资者就表示 , A股每年都会进行多轮概念性的轮动 。 “元宇宙”这样的概念 , 拥有一定认知门槛的同时 , 还兼具情绪上的“煽动性” 。 一旦叠加Facebook和字节跳动这样的巨头布局消息影响 , 很容易受到市场的过度关注 。
而在次轮行情中 , 无论是中青宝还是汤姆猫 , 都满足了“市值低”、“流通盘小”等特点 。 这些特征都非常符合“游资”青睐的特征 , 自然容易产生“妖股” 。
互联网的估值体系处在一个推倒重建的时期 , 享受了红利但又不太愿意承认自己只是沾了时代的光的投资人们 , 想在元宇宙这里找到一个借尸还魂的机会 。 资本的逐利性 , 让它们试图在元宇宙的虚拟现实世界里 , 实现它们在现实世界里已经无法恣意而为的无序扩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