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 时间是错觉?牛顿与爱因斯坦已解释,人们更愿意接受谁的观念?( 二 )


爱因斯坦的时间
牛顿理论下的绝对时空长期以来都一直作为物理界的重要指导理论和工具 。 但到了20世纪 , 经典物理开始在宇宙这个空间中逐渐失效 , 对于时空的理论 , 人们也开始逐渐怀疑牛顿理论的正确性 。 另外 , 当时物理学界也由于长期没有得到实质性进展 , 部分科学家盲目且乐观的认为 , 物理发展已经到头了 。 直到爱因斯坦的出现 , 这个尴尬的局面直接被打破 。
在爱因斯坦的眼中 , 时间和空间是混合的 , 而且没有一个完全绝对的状态 , 物体的引力和速度都会影响时空 。 速度越快 , 时间越慢;引力越大 , 时间越慢 。 相对论在此诞生 , 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的出现 , 让原有的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相对论的出现绝对不是偶然 , 爱因斯坦在早期的科研中就发现经典力学与电磁场无法相互存在 , 狭义相对论在这个时候便发展了出来 。 而后来在重力理论中 , 相对论的原理可以延伸在重力场的模型建立中 , 广义相对论也在1915年发表 。
此后 , 相对论逐步取代了由牛顿创立的力学理论 , 彻底改变了物理学和天文学 。
时间的现实意义
人们对于时间的认知很难有像牛顿与爱因斯坦这般清晰 , 作为普通人来讲 , 我们所认知的时间更多的是对于自身而言 。 换句话说 , 在牛顿的绝对时空框架中 , 才是我们所熟悉的时间 。 在爱因斯坦所论证的时空 , 相对运动以及不同状态下的物体 , 时间会有所不同 , 那时间真的是一种错觉吗?
其实并不是 , 时间的流逝 , 让我们感受到了自己的衰老 , 年龄的增长 。 但每个人对于时间的感受是不同的 , 时间流逝的快慢对人而言可能更像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 。 在相对论里 , 时间同样也是一种度量单位 , 而人类的衰老和死亡是由人自身的变化所决定 。 时间只是这个过程的一种客观表达 , 即便没有时间 , 人同样会老去 。
另外 , 牛顿本身也认为 , 时间客观存在且无法阻止人类的消失或者诞生 。 时间本身是否代表着人类衰老也更像是一个哲学领域的阐述 , 而非科学论证 。 人们并不愿意接受这种理论学说 , 在长期的认识中 , 时间对于我们来说不是这么变化多样的 , 它是以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来运行着 , 指导我们的生活 。 时间与空间的融合让我们无法再看清楚时间本质 , 而人们更愿意接受原本所理解的时间框架 。 这也是多数人更愿意接受牛顿的时间观而非爱因斯坦的时间观的原因之一 。
但即便如此 , 相对论已经是事实 , 无法被忽视 。 比较典型的例子为人造卫星在狭义相对论下的影响 , 人造卫星极快的运转速度会让上面的时间每天慢7微秒;同时在广义相对论下 , 卫星距离地面上万公里 , 受到的引力比在地面小 , 卫星时间又会比地面快45微秒 。 这种时差效应便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对卫星进行时间校准 , 否则在卫星导航上便会出现问题 。
时间 , 原本这个非常清晰又确定的概念突然变得十分模糊 , 成为了让许多人疑惑不解的东西 。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 , 即便时间上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和联系 , 但我们仍可以透过因果关系来确定事件先后 , 整理时间过程 。
观察下的自由意志
如果在单纯的时间尺度下 , 我们也许还能够看到自身的变化 。 而在量子理论中 , 对于“意志”的阐述同样也会让人产生“错觉” , 并且会出现不可知的状态 。
量子理论中最著名的实验理论便是“薛定谔的猫” , 即使只是简单的听闻量子理论也会知道这个实验 。 在薛定谔的猫这个实验里 , 由于猫在盒子里无法直接被观察 , 猫的存活结果取决于被打开的那一刻 。 但问题在于 , 究竟是我们打开盒子的时候确认了猫的死亡还是在打开盒子之前 , 猫就有了变化?观测对于结果的干扰使得这个实验有了“测不准”这个理论 。
猫活着或是死亡 , 是在观察结果之中还是对猫的生死状态意识形成之前 。 这两种叠加的状态 , 让我们有了许多种观测结果 。 对于我们自身而言 , 生活的变化发展就如同这只猫一样 , 难以预测 , 只不过有了时间这个尺度 , 我们能够通过周围的变化来不断纠正我们的行为 , 让结果朝着我们想要的那个方向去发展 。
这似乎说明了 , 在意识上我们先行于结果 , 结果本身就是意志的行为 。 但由于混沌的叠加态 , 结果可能早已发生 , 我们的行为不过是众多观测过程中的一个 。 这就导致了一个行为可能会有多种结果 , “我”在不同时空下会有不同的变化 , 那在众多时空下 , 哪一个才是“我”本身呢?换句话来讲 , 个人的行为是否具有“我”本身的意志 , 在人所拥有的时间里 , 哪一个决定和行为才是“正确”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