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长期以来 , 北极和南极地区作为地球上纬度最高、温度最低、冰雪覆盖程度最强的区域 , 成为科学家们研究地球自然地理、气候变化的重点目标 , 也是地球生态环境和气候波动变化的“晴雨表” 。
从北极来看 , 传统意义上的北极指的是北极圈以内的区域 , 也就是北纬66度34分所围成后个“假想圈” 。 在北极圈内的区域 , 以北冰洋为主体 , 另外还包括一部分的陆地 , 其中以格陵兰岛面积最大 , 另外还包括俄罗斯北部、美国阿拉斯加、加拿大、瑞典、丹麦和挪威的北部地区 。
由于北极圈内太阳辐射强度很小 , 而且每年还有漫长的极夜 , 再加上漫地的冰雪 , 使得对太阳光线的反射率很高 , 因此气候十分严寒 , 圈内的生物量很少 , 其中植物主要以地衣、苔藓为主 , 只有在北极圈非常靠近北温带的边缘区域 , 分布着一些针叶森林、低矮灌木等“高级”植物 。
每年夏季 , 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 , 北极的气温也会明显上升 , 大量冰雪融化 , 形成比较凉爽的气候 。 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 , 北极夏季的冰雪消融与冬季新增的降雪 , 基本呈现的是动态平衡的状态 。 然而 , 在进入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100多年时间里 , 由于人口的增加、化石能源消耗量的持续增长 , 温室气体排放量也逐年增长 , 引发了越来越严重的全球变暖问题 , 在北极和南极的表现最为明显 。 在最近几年的夏季 , 北极圈内很多地区 , 都曾经出现过38摄氏度的异常高温 , 大量冰雪以及永久冻土消融 , 打破了原本的平衡状态 , 很难再恢复到原来的面貌 。
对于北极圈内的一些岛屿以及大陆北端区域来说 , 受这种影响的其中一个明显表现 , 就是地面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深坑” 。 原本属于永久冻土区的这些地方 , 为什么会出现“深坑”呢?
这还得从地球的板块移动说起 。 在2亿年前 , 地球上的所有大陆 , 都基本上还是连在一起的 , 称为“盘古大陆” , 后来 , 随着地壳板块的剧烈运动 , 这块古大陆开始逐渐分离 , 分裂的几块次大陆开始向北“漂移” , 陆地上的气候也由原来的湿润多雨 , 慢慢地变为寒冷干燥 , 大量的植物开始死亡 , 只有耐寒的针叶林、部分灌木以及苔藓等植物最终保留了下来 。
在地质运动的作用下 , 那些大批量死亡的植物被埋进了地下 , 逐渐形成了厚度非常可观的泥炭层 。 由于气温较低 , 这些植物残体的分解速度很慢 , 泥炭的沉积发育时间非常长 。 久而久之 , 在有机物被微生物缓慢分解的过程中 , 在地下积聚了巨量的甲烷等气体 , 由于上面土壤层因低温冻结 , 这些生成的气体便被“封”在了地下 。
不过 , 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 , 北极的永久冻土区的表层土壤变软、消融的程度日益加重 , 地底越积越多的甲烷等气体 , 便有几率突破上层土壤的“束缚” , 从而冲出地表排放到大气环境中 。 在不同的地区 , 地底积聚气体的数量不同、气体对上层土壤的压力不同 , 这种气体释放的表象也不尽一致 , 有的呈现的是缓慢释放的状态 , 也就是我们在有的视频在看到的“土壤冒泡”;而有的就比较剧烈 , 气体多、压力大 , 在短时间内释放巨大能量 , 直接将表层土壤掀翻 , 有的甚至会发生剧烈爆炸 , 在地下形成较大的深坑 。
从2013年以来 , 科学家们在北极永久冻土区 , 已经陆续发现了近20个深度达百米的巨大深坑 ,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 这些深坑失去了地表土壤的束缚 , 周边区域原本积蓄的甲烷气体 , 便会更容易从深坑中“喷薄而出” , 使得深坑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深 。
推荐阅读
- 人类还会再进化吗?会进化成什么样子?
- 为人类敲响警钟!57000年前的尸体重见天日,史前生物现身引发关注
- 发现难、治愈难,人类什么时候才能攻克癌症?
- 罗布泊千年干尸分析:祖先是古北亚欧人,1.2万年前几乎灭绝
- 青藏高原曾发现22万年前,清晰印在石板上的手印,怎么回事?
- 78万年前外星人改造了智人基因? 科学家: 事实远没这么简单!
- 生殖隔离是什么?包括人类在内,自然界的生殖隔离到底有多可怕?
- 20多年前就造出克隆羊,为何不敢克隆人?“多莉”羊的下场有多恐怖?
- 基因的力量!妈宝同款“高原红”,让网民们感叹
- 土壤农业化学家朱兆良院士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