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孙家栋的天路》收官 致敬探索者艰辛岁月里的青云之志

“这样举一反三,我们就能造自己的导弹了。”
“对,中程导弹、洲际导弹,将来还会有人造卫星、运载火箭、宇宙飞船……”
他们来到窗前,望进蔚蓝深空,那里星辰璀璨。窗玻璃映出坚毅的脸庞,眼里有光在闪烁。
《功勋》之《孙家栋的天路》昨晚(14日)收官,剧中孙家栋与钱学森的初见一幕,引来弹幕上一片炽热的回应——“有了,我们终会全都拥有!”
钱学森|《孙家栋的天路》收官 致敬探索者艰辛岁月里的青云之志
文章插图


当星光划过历史的长空,从1970年到2021年,第一代航天人的梦想在不停地变为现实。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瞄准北京时间10月16日0时23分,三名航天员将搭乘神舟十三号飞船进入太空,他们将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
从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到神舟十三号即将发射,我国用30年跨越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茫茫戈壁、浩瀚宇宙,一代代航天人步履不停、脚踏实地,不断地以中国速度创下航天事业发展新的里程碑。
《功勋》之《孙家栋的天路》就起笔于“东风一号”的“反设计”之路,落幅在“东方红一号”进入太空的扬眉吐气。故事内外,我们曾为外国人的奚落而忿忿,更为刚起步时中国航天事业处处需要爬坡过坎而着急。正因知晓了难处、看见了牺牲,我们更知“两弹一星”功勋孙家栋与老一辈中国航天人在兀兀穷年上下求索的忘我奋斗,震撼于他们在太空筑起的中国路上“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的无我奉献。
钱学森|《孙家栋的天路》收官 致敬探索者艰辛岁月里的青云之志
文章插图


为梦想赋形,在平凡的意象中托起非凡的精神
《孙家栋的天路》由梦境开场:那是儿时的孙家栋,他渴望房梁上方吊着的糖,架桌子、摞椅子、用叉子够,终于戳破了包装,雪花样的白糖撒下来,在天窗透过的光束里流淌成晶莹的星河。
以糖为喻,孙家栋的梦想就在电视剧的唯美开场中有了具象的赋形。自行车也是故事里贯穿始终的重要意象,“骑自行车上月球”是当时苏联同学的讽刺,却也从此化作孙家栋们誓将幻想变现实的热血满腔。
梦想被赋形,航天的故事曲高而不和寡。有了观众亲近的平凡意象,剧作便能在别开生面的戏剧空间里将人物的非凡精神高高托起。
如果说对糖的渴望,寄托着中国航天开拓者对国家富强的渴望,那么“骑着自行车照样上月球”所承载的无疑是艰辛岁月里探索者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青云之志。
中国航天没有资料、没有经验、没有专家,白纸一张却要绘就斑斓梦想,凭什么?
凭年轻人的坚定报国志。欣赏他的专家邀他随同去苏联,到当时世界上航天技术最先进的地方继续深造,孙家栋的拒绝没有丝毫游移。
凭开拓者的智慧与勇气。在钱学森的指点下,孙家栋运用反设计的办法成功补齐了设计思路,几个月后,中国第一枚仿制导弹矗立在茫茫戈壁中。
凭科学家的严谨与务实。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排查所有微不可察的隐患,孙家栋不惜惹恼基地工程部的负责人,但也凭事实依据赢得最真诚的支持。
凭奋斗者初心不改、孜孜以求的执着。为了拿到房梁上那包糖,为了骑上自行车朝着天空更迈近一步,孙家栋与同伴在实验室通宵达旦,在一次又一次故障分析会中总结经验教训。
更凭设计师、引航人关键时刻站得高、望得远、勇担当。
《孙家栋的天路》不仅写艰难困苦中的逢山开路,也在艰辛里注入埋头苦干时的幽默与豁达。熄灯号响,孙家栋与钱学森在锁了门的图书室里相遇,年轻人在窗台上请钱院长“先跳”;新婚第一天,平时讷于言的科学家将自己珍藏在铝制饭盒里的重要身家全副“上交”。
在中国电视剧谱系里,讴歌“两弹一星”元勋的作品曾出过佳作。要在既有的作品里再拓新,《孙家栋的天路》在新的审美语言中写出了真意。
钱学森|《孙家栋的天路》收官 致敬探索者艰辛岁月里的青云之志
文章插图


为群英立传,让主角背后力量可见可感
就像为“东方红一号”卫星组建总体设计部时孙家栋用大白兔奶糖拼出的繁体“飞”字,每一划都是将中国卫星送入太空的关键学科人才,中国航天从来都是千军万马、一代接续一代的奋斗。
钱学森|《孙家栋的天路》收官 致敬探索者艰辛岁月里的青云之志】《孙家栋的天路》讴歌“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的自强不息,也为主角身旁、背后的群英立传。良师的信任、朋辈的携手、爱人的无私都在动人情节中耀目可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