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缓慢,发展停滞,人类科技被三体人锁定了吗?



进步缓慢,发展停滞,人类科技被三体人锁定了吗?

文章图片

进步缓慢,发展停滞,人类科技被三体人锁定了吗?

文章图片

进步缓慢,发展停滞,人类科技被三体人锁定了吗?

文章图片

进步缓慢,发展停滞,人类科技被三体人锁定了吗?


有人认为现在科技进步缓慢 , 缺乏牛顿时期那种根本性的突破 。 摩尔定律都快走到尽头了 。 就好像地球科技被三体人“质子锁死”一样
科技发展是否进入瓶颈 , 其实你可以观察一下近一二十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知道了 。 诺贝尔奖反应的是几十年前的人类前沿科技成就 , 也就是上世纪70、80、90年代的科技成果 。
列举我记得的几个:华裔学者高琨发明光纤 , 拿下物理学奖;前些年有个人发明了三色LED还是什么 , 拿下诺奖 。 现在拿奖的更像是发明家、工程师 , 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理论物理学家 。
今年2021年的诺奖更离谱 , 几个气候学家 , 对地球气候历史数据做了个物理建模 , 量化可变性并“可靠地”预测全球变暖 , 就拿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
这更像是社会科学的项目 , 由社会学家、统计学家、大数据专家、碳排放信徒来做 , 而不是传统物理学的研究领域 。

人类科技的整体性飞跃 , 离不开“范式转换” 。
下面我举几个例子:
古代伽利略利用经验观察、实证研究、数学推导 , 提出了“日心说” , 从根本上否定了之前盛行的、被教会学者支持的“地心说” 。 伽利略以及后来的追随者们形成了新的学术共同体 , 用新的宇宙观范式 , 取代了教会的宇宙观范式 。
一次范式革命完成了 。
而近代 , 牛顿构建、整合了经典力学范式 , 包括匀速直线运动、质点、速度、加速度、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基本概念和公式 。
无数学者在此基础上做一些修修补补 , 实证检验 , 理论填充 , 使得近代物理学大繁荣 , 为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技术进步提供了理论支撑 。

即便冷战时期人类进入“太空时代” , 依然离不开牛顿构建的范式体系 。
阿波罗8号从月球返航的途中 , 当地面控制中心问及“是谁在驾驶”的时候 , 指令长才会这样回答:“我想现在是牛顿在驾驶 。 ”

到了现代 , 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质能方程( E=mc2)”的新范式 , 突破了牛顿经典力学的框架范围 , 把物理学带入新纪元 。
牛顿力学作为基石的“绝对空间、绝对时间”被打破 , 爱因斯坦提出所有时间和空间都是和运动的物体联系在一起的 , 都只有属于这个参照系和坐标系的空间和时间 。
牛顿定义的经典力学范式成为特殊参照系下的特殊情形 , 被包含在了爱因斯坦定义的新范式中 。 爱因斯坦的的猜想最终被无数的实证研究证明是正确的(至少在人类现有科技水平认知下是正确的的) 。
又一次范式革命完成了 。

库恩认为 , 类似于日心说否定地心说 , 相对论否定(包含)牛顿经典力学的过程 , 被称为“范式革命” 。 范式革命是彻底的 , 改变整个研究前提的过程 。
①经典范式在很长一段时间保持不变 , 处于这一范式中的学术共同体做的只是修修补补、添砖加瓦的工作 。 地基已经打下 , 决定了经典范式这座科学大厦的上限 。
②后来有天才领军人物出现 , 否定了经典范式的前提和框架 , 跳出这一体系构建全新的解释 , 并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一范式 , 不断建设 , 不断起高楼 , 和经典范式竞争 。
③最终当新的范式经过竞争 , 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 成为主流后 , 新的范式就取代了旧的范式 , 科学研究就步入了一个新的循环 。 旧范式或者被消灭成为历史 , 或者在局部限定条件下适用 , 偏安一隅 。
范式革命的路线总结如下:
前范式科学(经过竞争而建立起范式)――常规科学(反常与危机使既有的范式发生动摇)――科学革命(经过竞争与选择而建立起新范式)――新常规科学 。

人类至今仍然在爱因斯坦那个时代科学家划定的范式框架下做科研 , 做修修补补 , 做工程上的创新 , 但整个理论体系的范式革命尚未到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