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国内空白,成功上市北美!硬核科研团队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成果



填补国内空白,成功上市北美!硬核科研团队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成果

文章图片

填补国内空白,成功上市北美!硬核科研团队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成果

文章图片

2020年 , 四川省畜牧业产值达3613亿元 , 同比增长7.2% , 全省生猪出栏5614.4万头 , 位居全国第一 , 是名副其实的畜牧大省 。 畜牧业的强势发展对饲草育种产生了强劲需求 , 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技学院“突破性饲草育种材料与方法创新”科研团队在饲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新材料创制与利用、新品种选育、配套技术及成果推广、产业扶贫等方面 , 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 该项目属于四川省“十三五”育种攻关项目 , 由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技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新全教授负责 。
近五年来 , 团队创制优异种质200余份;选育国审饲草品种19个 , 省审品种21个 , 我国第一个饲草品种“长江2号”多花黑麦草通过了北美AOSCA认证协会的专业认证 。 团队还研制饲草新品种配套利用关键技术14套 , 制定颁布13套技术规程标准;授权专利78件 , 其中发明专利21件 。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其他部省级奖励7项;饲草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示范推广210余万亩 。 研发的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相关成果70%以上得到了成功转化 。
成果颇丰——饲草品种走向国际
“十三五”期间 , 团队选育了40个饲草新品种 , 有19个通过了全国草品种委员会审定 。 其中 , 川农1号多花黑麦草产量高 , 耐沼液灌溉;采用聚合育种选育的“玉草5”“玉草6号”等饲草玉米新品种 , 填补了我国缺乏大刍草和摩擦禾饲草新品种选育利用的空白;“蜀草1号”是近年来南方首个育成的高丹草新品种;“英迪米特”燕麦是我国首个南方农区饲用燕麦新品种;“升钟”紫云英是国内首个登记的紫云英品种 。
“长江2号”多花黑麦草品种通过北美AOSCA协会专业认证 , 商品种子成功在北美上市 , 标志着我国自主选育的饲草品种走向国际 , 解决了多花黑麦草品种长期繁种成本高 , 商业化制种难题 , 充分利用国际区域优势满足国内生产需求 , 扩大品种推广 。
进展突出——配套技术研发增效
在新品种选育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 , 配套技术研发同样进展突出 。 “十三五”期间 , 研制出鸭茅良种繁育技术体系、饲草玉米高产栽培等配套技术14套 。 通过研究和实践应用 , 集成林草间作、草田轮作、粮草间套作等综合利用模式 , 使饲草产量提高15%以上 , 种子产量增产30%~50% , 劳动成本降低约10% , 水土流失量减少20%~30% , 提高人工草地生产力3~5倍 。
针对西南区高温高湿的气候特点 , 研发出高湿地区多花黑麦草、狼尾草青贮技术和饲草青贮及混贮技术 , 建立了高温高湿地区青贮乳酸菌资源库 , 筛选出了7株耐高温乳酸菌 , 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件 , 并已成功转化 , 可为大规模生产加工提供技术支持 。
【填补国内空白,成功上市北美!硬核科研团队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成果】
针对青藏高原气候特征 , 研发了高寒区燕麦青贮生产技术 , 为我省川西北藏区的草原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 研发老芒麦、披碱草、饲草玉米、高丹草和黑麦草等新品种配套制种技术 , 建立规模化制种基地大量生产种子 , 为构筑我省优质饲草新品种“育-繁-推”一体化打下了基础 。
收益显著——转化推广多点开花团队研发成果在四川、青海、西藏等省区的40多个县(市)推广应用3200多万亩 , 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 结合农区饲草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研究成果 , 采取“科研单位+地方政府+技术推广部门”的模式 , 通过良繁体系建设、示范基地建设、培训体系建设和良种良法的推广利用 。 建立示范区9个、示范基地14个 。
在宜宾、达州、眉山、自贡、巴中等地推广饲草丰产栽培、种草养畜、草地高效生产与持续利用、病虫害防控、青贮技术等210万亩以上 , 通过畜禽转化 , 饲草经济效益附加值增加2~3倍 , 饲草新品种及配套技术已在全国累计辐射推广逾千万亩 。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 四川农业大学“突破性饲草育种材料与方法创新”科研团队在30余个市县开展了技术培训50余次 , 培训科技人员和养殖农户4000余人次 , 免费发放优质饲草种子2万多公斤 。 这些行动实实在在地促进了成果转化 , 让农户获得了切身利益 。 以强农兴农为己任 , 以服务社会为担当 , 四川农业大学将持续奋斗 , 为 “美丽中国”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