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档真人秀,有亿点点刺激


这档真人秀,有亿点点刺激

文章插图

新眸科技组作品
撰文|桑明强
一向攻坚 “智能安全圈”的GeekPwn,最近也玩起了真人秀。
在这档节目里,我们能看到熟悉的面孔:主持人蒋昌建、“水哥”王昱珩;不过,和最强大脑所不同的是,选手在《我是极客》的挑战范围变得更聚焦:安全。没有刻意的剧本和伪造的科技,节目更侧重于极客们所做的事和时代语境下的结合,比如:
《破防了》聚焦保险箱加密问题,《暴走的机器人》研究酒店外卖机器人的背后问题,《AI鉴定师》还原虚假人脸泛滥问题,《危险的“确定”》揭晓手机里的隐私问题。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暴走的机器人》,一个利用酒店外卖机器人的缺陷进行远程劫持的挑战,选手花了12分钟就完成了这次挑战,从途中将外卖换走。

这档真人秀,有亿点点刺激

文章插图

极客精神由来已久,但距离普通大众仍有陌生感,尤其是安全领域,更多的是属于程序员之间的“黑话”。在互联网时代,极客精神常常被重提,涉及产品、投资、市场,在构筑安全边界成为时代所需命题的当下,《我是极客》的打造逻辑,也是有迹可循的。基于此,这篇文章我们将主要探讨:
  • 聚焦安全圈的GeekPwn,为什么玩起了《我是极客》;
  • 就安全领域而言,我们又该如何定义极客精神?
  • 时代语境下,为什么极客精神成为必需品?
《我是极客》的背后逻辑极客是Geek 的谐音,常被用来形容互联网科技公司里那些懂技术、敢创新的人。从比尔盖茨创办微软、乔布斯颠覆手机,到马斯克的“火星梦”,极客精神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这也是《我是极客》节目的初衷:一群人为梦想,挑战不可能。
《我是极客》在开播前,就引发了关注。
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和综艺节目偏娱乐化属性所不同,《我是极客》侧重于知识类,观众们也想换换口味;2、涉及硬科技元素,选手挑战的项目更聚焦安全,评审团们也是极客精神的代言人。
对于圈外人来说,其实还是比较喜欢看黑客电影的,比如《黑客帝国》、《碟中谍》等,特别是当下的年轻人,开始喜欢在B站看技术流视频,《我是极客》这档节目,在其中就扮演了桥梁角色:拉近了“大神”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
比如评委代表王琦,业内人称“大牛蛙”,是亚洲第一个世界黑客大赛冠军团队创始人,曾是微软中国安全响应中心的创始人之一;另一个评委代表于旸,江湖人称“TK教主”,是唯一赢得微软十万美元漏洞环节绕过技术挑战的亚洲人,他们是国内顶尖的白帽子。
互联网常被人们诟病是没有记忆的,但《我是极客》是有“续集”的。举个简单的例子,看过GeekPwn 2020的PWN友可能还记得,第一个项目“破解保险箱”一直持续到最后一秒钟,仍旧以失败告终,在《我是极客》上,这组选手卷土重来,带着同样的项目再度登上舞台,令人惊讶的是,这一次,他们仅用时1分钟就打开了保险箱。

这档真人秀,有亿点点刺激

文章插图

在新眸看来,这也是《我是极客》这档节目的特殊之处。
熟悉技术的人会知道,创新往往隐藏在细节里,一个微小技术的更迭和演进,往往需要团队高密度协作和大量的时间投入,以《破防了》这组选手为例:打开智能保险柜,取出智能加密硬盘,读取硬盘中的某一数据,选手要以远程方式破解,连环破解所涉及的软件、硬件知识,以及过硬的心理素质,是常人所难共情的。
极客们的新命题对于普通群众来说,极客是一个略显神秘的群体。
《我是极客》这档节目,显然将这种距离感拉近了。一方面,对极客群体熟悉了;另一方面,对极客群体所做的事,以及企业里的安全研究员们所做的事,有了具体感知。并且,更重要的是,极客们所专注的事,越来越贴合时代语境,引发人们对安全边界的思考。
节目中,“水哥”王昱珩换脸“九球天后”潘晓婷,变身“九球王子”,是观众们印象比较深刻的,需要注意的是,这次AI换脸,是经过双方同意的一次现场展示,所以识别难度较低,但在现实生活中,虚假人脸视频已然泛滥,变得真假难辨,甚至引发一系列人身和财产安全风险。

这档真人秀,有亿点点刺激

文章插图

既然人眼无法识别,那就让AI来破解AI。“未命名课题组”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挑战在15分钟内判断100段AI视频的真假,最终以72%正确率挑战成功,据评委大牛蛙(王琦)所述,“72%的正确率相当于世界前十的水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