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空间站姿态倾斜超70度,复盘神舟十三号发射对接,决胜之战( 五 )


在地面确认节点舱密封检漏与两舱压力一致后 , 翟志刚使用舱门钥匙很轻松地就打开了节点舱径向对接口舱门 。
节点舱径向舱门已打开
当他进入节点舱时 , 女同志的耐心细致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 翟志刚准备进舱时动作节奏略显过快 , 02航天员王亚平轻声提醒翟志刚“使用舱门绑带固定径向舱门 , 用绑带 , 使用保护罩 , 别着急啊 , 一步一步来” 。
翟志刚启用舱门保护罩
话说神舟十三号任务完成之时02航天员王亚平不仅是首位进驻天宫空间站的女航天员 , 同时也将成为我国在轨时间最长的航天员 , 这一次女同志将刷新累计太空驻留时长纪录 , 就像半个多世纪前那位老人说的那样“妇女能顶半边天” , 王亚平真的做到了 。
王亚平在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中进行太空授课活动(资料图)
接下来的操作就和神舟十二号乘组进驻时完全一致 , 按部就班地打开最后一道双向承压舱门 。
翟志刚打开天和核心舱双向承压舱门
翟志刚为双向承压舱门套上保护罩 , 天和云台摄像机b视角 。
三名航天员进入天和核心舱之后最先关注的就是小柱段的三个“卧房”(航天员居住舱) , 尤其是翟志刚东北人的幽默特质那真是展现地淋漓尽致 , 他用手轻轻扒开居住舱隔板瞪着一双大眼睛向内窥视 , 就像小孩第一次拿到心仪玩具时的情状极为相似 , 要不怎么说“男人至死是少年”呢 。
翟志刚打开睡眠舱隔板
从三名航天员的表现来看 , 02航天员王亚平之前有过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长达10天的驻留经历 , 有经验优势 , 身体几乎没有失控表现 , 叶光富作为第二批航天员更加年轻 , 身体素质有优势 , 也没有出现失控表现 , 唯独01航天员翟志刚身体出现了失控表现 , 这是为什么呢?
02航天员王亚平与03航天员叶光富
远处是01航天员翟志刚
翟志刚作为我国太空行走第一人 , 他所乘坐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活动空间无法与天和核心舱相比 , 狭小的飞船空间使他无法获得穿舱飞行体验 , 所以对于刚刚进入豪华太空套房的他来说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
翟志刚在神舟七号(中间)
如果说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神舟七号任务距离现在间隔的时间太长了 , 足足有十三年时间 , 从神舟七号任务到神舟十三号任务 , 我们走了很久 , 这也证明载人航天工程走出了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
神舟五号突破载人天地往返能力 , 神舟六号掌握多人多天飞行能力 , 神舟七号突破太空出舱行走 , 在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任务下用神舟八号、九号、十号连续实施7次交会对接 , 掌握了自动与手动交会对接技术 ,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任务下 , 神舟十一号突破载人中期驻留技术 , 天舟一号攻克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 。
?突破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神舟八号无人飞船
过去这些任务给人们的印象是两三年才有一次载人航天发射 , 这是因为我们走的是一条技术密集型的可持续发展路线 。
以交会对接技术为例 , 我们只用9艘飞船就掌握了全套能力 , 而另外两个载人航天大国则是通过数十次飞船发射才得以攻克 。 再比如昔日闪耀太空规模近80吨的天空实验室连推进剂在轨补加能力都没有 。
我们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今天步入空间站时代进行技术储备、能力储备、经验储备 , 唯有如此才能走得更快更稳 。
空间站任务阶段处于滚动备份状态下的长征2F火箭
进入空间站时代后 , 载人/货运飞船年均发射量至少是3艘 ,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研制中小型货运飞船 , 不仅任务频率提升明显 , 天宫空间站科研效率 , 及其它以霍尔电推与大型柔性太阳翼为代表的先进功能配置都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
3艘神舟飞船同时出镜(第3艘尚未安装推进舱)
神舟十三号作为天宫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收官飞行任务 , 其所承担的各项任务同样是艰巨的 。 首先空间站构型更加复杂 , 是由一舱三船组成规模达50吨级的T字形构型 , 半年在轨时间相较于神舟十二号乘组延长一倍 , 这也是此后各批次航天员常态化的驻留时间 , 进一步全面验证空间站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术能力 。
同时还将开展天和机械臂捕获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的舱段转位试验 , 以及航天员遥操作辅助对接试验 。
翟志刚在地面进行遥操作对接训练画面
“舱段转位试验”是为明年进行大型实验舱转位对接做准备 , “遥操作辅助对接试验”是一种全新的对接技术 , 航天员在空间站内对来访无人航天器进行手动遥控控制对接 , 是提高无人航天器对接安全性的必备关键技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