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夫妻遭遇地震,妻子高位截瘫终身不育,飞行员丈夫不离不弃( 二 )


主治医生预测她仅剩三个月的时间 。 听闻这一噩耗 , 闫志国只觉一阵恍惚 , 他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 , 婚期刚过去不到半月 , 他还没来得及和胜兰一同规划属于他们的未来 。
若胜兰的领导没有批准她的婚假 , 若他们结婚当日直接返回部队……就不会是这样的结果 。
新婚燕尔的美好如此轻易地被一场无情的地震硬生生撕裂 , 沉闷的心情压抑着闫志国喘不过气来 。
坚定陪伴 , 誓死不渝短短几天 , 张胜兰数次被推进手术室 , 她的颈椎错位 , 需要在颅骨打洞牵引复位 。 术后 , 张胜兰无法正常进食、排泄 , 她的头部坠着很重的铅块 , 虚弱得仿佛变了一个人 。
闫志国每日都守在病床前 , 用心看护着妻子 , 擦脸翻身、喂水喂饭 , 里里外外都亲力亲为 。
在那段时间里 , 他总是沉默不语 , 没人知道他心里的真正想法 , 也没人能感同身受他的切实痛楚 。
或许这对新人的经历感动了上苍 , 在闫志国的精心照料下 , 张胜兰奇迹般熬过了医生预测的3个月 , 甚至6个月的生死期限 。
1977年 , 她的病情逐渐稳定 , 得知自己终身瘫痪 , 再也无法生育的噩耗后 , 她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闫志国:“志国 , 我们离婚吧 , 我不想再拖累你 。 ”
张胜兰理解丈夫心里的矛盾 , 重大家庭变故很容易影响一名空军飞行员的正常工作 , 况且丈夫年轻有为 , 公公婆婆还期盼着早日抱上大孙子 , 两人就此分别是唯一且最好的出路 。
不仅妻子这样劝他 , 身边越来越多的压力也让闫志国喘不过气来 。
那段时间 , 父亲整天吸烟解愁 , 母亲日日以泪洗面 , 不少朋友提醒他另组家庭 , 甚至有部队领导怀疑他是否能继续专心执行飞行任务 。
经过无数次心理斗争 , 闫志国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要守着妻子过一辈子!他相信 , 只要用心 , 一定能平衡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 。
接下来的几年 , 闫志国无比忙碌 。 有飞行任务时 , 他会把妻子托付给亲属照料几天 , 自己专心投入每一个任务;一旦结束工作 , 他就马不停蹄地赶回妻子身边 , 寸步不离地陪伴 。
慢慢地 , “宠妻飞行员”的故事被传开来 , 不少适龄女孩倾心于闫志国 , 主动提出跟他结婚 , 一起照顾胜兰 。
风言风语很快传入张胜兰的耳朵里 , 她再次含泪劝丈夫分手 , 可闫志国丝毫不为所动:“你也是在空军部队长大的 , 一定听说过和飞行员结婚‘苹果好吃 , 寡妇难当’这句话 , 但当初你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我 , 现在 , 我又怎么会离开你呢?既然结合在一起 , 就要牵手走下去 。 ”
互相鼓励 , 孕育结晶在丈夫的精神鼓励下 , 张胜兰对抗病魔的心态越来越好 , 左手在针灸治疗下逐渐恢复了知觉 , 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丈夫写信 。
由于还没完全恢复好 , 她只能用绳子把笔绑在手上 , 努力克制着时不时哆嗦的手 , 耗费数小时终于写下了两句话:“志国 , 我很想你 , 注意身体 。 我一切都好 , 你安心工作 。 ”读完信的闫志国哽咽不已 , 他被妻子的顽强意志深深打动 。
此后二人常常通过书信鼓励关心对方 , 时间仿佛倒流回初识的日子 , 十分简单而美好 。
在熟人的印象里 , 年轻时的张胜兰不仅能歌善舞 , 文采也颇为出色 。
80年代初 , 她重拾特长 , 以“蓝星”为笔名投入创作 , 写了长篇自传体小说《忧愁河》 , 讲述的是她与丈夫之间的爱情故事 。
闫志国十分支持妻子的创作:“你不是喜欢孩子吗?你费这么多心血 , 这部小说就是咱们的孩子” 。
1987年 , 这部16.5万字的小说顺利出版 , 闫志国是第一读者 , 他亲眼见证了妻子的毅力与执着 。
相携相伴 , 慢慢变老2005年 , 闫志国因陈旧性心肌梗塞结束了自己的飞行生涯 , 进入退休生活 。 有了大把的空闲时间 , 他终于可以全身心地照顾妻子了 。
每天早晨 , 他都会帮妻子洗漱 , 从梳头、洗脸到刷牙 , 每一项都毫不敷衍;晚上睡觉时 , 他会定时给妻子喂水、翻身 , 从不厌烦;
每逢艳阳天 , 邻居们总看到他用轮椅推着妻子出门 , 到附近的北海公园晒太阳、散步;
饮食方面 , 闫志国也颇费心思 , 为了保证一年四季都让妻子能吃到新鲜水果 , 他总是托人想方设法去买;
就连偶尔出趟远门 , 他都不忘大包小包地带回当地土特产 , 给胜兰尝鲜 。
提及这些 , 张胜兰的妹妹泣不成声:“我姐夫为我姐做到了我们家人都不能做到的事情 , 有的人做几天也许可以 , 可我姐夫每一天都在做这些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