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了七年乌龙,安溪铁观音终于走出阴影



闹了七年乌龙,安溪铁观音终于走出阴影

文章图片


问道者 谢嘉晟
安溪铁观音持续二十多年的高增长记录 , 直至稀土含量被误读为“农残”超标才戛然而止 。 此后 , 安溪县开启了为期七年的救市行动 。 2020年 , 乌云散去 , 安溪铁观音终于走出了稀土乌龙的阴影 。
1  茶业几占安溪经济半壁江山
10月14日 , 厦门市安溪商会成立茶叶专业委员会 。 这是安溪异地商会首个为家乡茶叶专门成立这样的职能部门 。
“让安溪铁观音再次腾飞 , 回归茶业的C位 。 ”厦门市安溪商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李进江在专委会成立仪式上的几句话 , 道明了成立专委会的目的 , 也点出了安溪观音现在的窘态 。
2012年 , 国际非政府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了一份《2012年茶叶农药调查报告》 , 中国南方茶系因为稀土含量超标集体躺枪 , 其中又以安溪铁观音受伤更重 。 报告出炉后 , 安溪铁观音一夜之间由持续多年的网红变成了过气明星 。 此后经年 , 突然遭遇“名利双杀”的安溪铁观音步入了漫漫熊途 。
安溪铁观音以其土壤气候和制作工艺孕育出独特的香韵香型而进入世界名茶之列 , 因为茶叶香气扑鼻 , 甚至一度被市场误读为“添加香精” 。 二十多年来 , 与改革开放保持同步 , 在安溪茶人的辛勤耕耘下 , 安溪铁观音在国内乃至国际茶叶市场中长期占据C位 。
过去高光时刻 , 为了搭上安溪铁观音这趟致富列车 , 不只安溪周边县域的永春、华安 , 甚至远在台湾、云南和河南等地的茶农 , 也开始引种安溪铁观音 。
安溪是中国乌龙茶之乡和铁观音的发源地 , 安溪铁观音长期是福建乃至中国地理标志中的一张名片 。 茶叶一直是安溪的一大支柱产业 , 素有“一片叶子富了一个穷县”的说法 , 是安溪实现脱贫摘帽并进入中国百强县的蝶变要素 。
可以佐证的数据是 , 安溪现有人口120万 , 80%从事涉茶产业 , 茶产业收入占到安溪农民纯收入56% 。 安溪茶商掌控着全国一半左右的茶叶销售渠道 。
安溪2020年GDP 747亿元 , 涉茶总产值250亿元 , 以县级茶园面积、茶叶产量、涉茶总产值、涉茶人员、受益人口、人均茶业收入占比和茶产业链完整度等多项全国第一 , 几乎托起了安溪经济的半壁江山 。
稀土含量超标阴影蔓延后 , 2013年 , 安溪人均GDP在泉州县域排名中垫底 。
2  翻身仗是怎么打赢的?
今日解读昔日绿色和平的报告 , 安溪铁观音有一种沉冤得雪的解脱感 。 昔日检出的所谓稀土含量超标实际上并非茶农后天使用禁用农药所致 , 而是种植土壤里先天含有农残目录里的稀土成份 。
2017年 , 当国家卫计委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 , 规定不再为包含茶叶在内的植物性食品设置稀土限量标准时 , 安溪铁观音终于彻底卸下了那个背负七年的包袱 , 得以轻装上阵 。
不过 , 对于安溪铁观音来说 , 这已是后话 。 稀土超标事故发生后 , 安溪围绕提高质量标准和准入门槛的一系列自救行动其实便已经持续展开了 , 采用的工具手段有很多 , 一些做法颇具创新性 。
在“农残”中跌倒 , 就在“农残”中爬起来 。 安溪首创县域农资监管与物流追踪平台 , 从供应源头切断禁用农药的流入 , 堵住了源头自然就管住了治理“农残”超标的根本 。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 。 安溪强推“两留”(茶树留高、梯壁留草)、“两禁”(禁用非准入农药、禁用除草剂)、“两减”(减农药、减化肥)、“一回归”(制茶工艺回归传统) , 推动域内茶园往高标准生态茶园方向转化 。
立体推行全域生态建设 , 率先推动县域大生态、茶园小生态、土壤微生态建设 。 安溪铁观音盛景时的高潮曾吸引外地茶农群嗨引种 , 不过 , 安溪的气候和土壤始终不可复制 , 这也由此造就了安溪铁观音与众不同的品质 。
茶叶品质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 推行全域生态建设实际上是推动安溪茶叶朝着更高质量方向发展 , 进一步提高准入门槛 , 拉开安溪铁观音与异地引种者的差距 。
加强地理标志保护是安溪铁观音守护品质的一把利器 。 安溪出台了《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管理办法》及《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管理细则》 , 通过对安溪铁观音商标进行授权 , 设定使用边界 。 目前 , 准用企业仅有153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