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墙红梅”分外香——走进德阳市看守所女子监区

text":"高墙、电网、铁窗、一道道铁门……一提起看守所 , 普通人往往会想到这些 , 带给人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 然而走进德阳市看守所 , 你会发现 , 这里有着铁一般的纪律 , 但给人印象最深刻的 , 是全所民警从上至下凝心聚力 , 用心用情人性执法、精细化管理 , 短短几年时间 , 在高墙内打造出一道法与情交织的独特风景 。 尤其是女子监区的女警们 , 凭借着“军事化管理、校园化教育、专业化疏导”的先进理念 , 与在押人员之间 , 形成了一种亲如家人般的温暖 , “李妈妈”、“段妈妈”、“陈妈妈”……这些充满爱的称呼在看守所内弥漫回响 , 是市看守所管理水平的最佳体现 。 隐藏在其背后的 , 是那一身藏蓝警服对社会职责的勇于担当 , 更是德阳监管人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的不悔初心 。
如果说 , 高墙内的世界容易叫人联想到冬天 , 那么 , 德阳市看守所内的警花们 , 就如那报春的红梅 , “千里冰霜脚下踩 , 三九严寒何所惧 , 一片丹心向阳开” , 在最苦寒的环境中 , 绽放出最傲人的花朵 , 清香自悠远……
在押人员写歌 感恩特殊的亲人
“哐——当——” , 身后的铁门被重重地关上 , 陈某的心里不禁颤抖了一下 。 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 , 一重重铁门 , 无不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 。 “非法集资” , 这四个字如有千钧重压在心头 , 让她痛不欲生 , 未来该如何继续?正当陷入迷茫和绝望的时候 , 出乎意料的是 , 她很快在这里感受到了一股春天般的暖流 , 这种温暖来自看守所里的女警们 。 她们告诉她 , “我们是一样的人 , 只是身份不同 。 ”“这里没有歧视 , 我会陪你改过自新 。 ”“我们不是经常对孩子说 , 犯错不可怕 , 知错能改仍然是好孩子 , 大人也是一样……”这些话 , 陈某一开始还有些将信将疑 , 但结合自己在看守所的所见所闻 , 她发现 , “没有歧视”是真的 , 只要服从管教好好改过自新 , 在看守所里也能得到尊重 , 感受到做人的尊严!这让本已坠入命运深渊的她 , 重新看见了光亮 。
不久后的一个雨夜 , 她突然产生灵感 , 写下了在监区的第一首歌——《雨夜心语》 , 歌词里有警官的原话 , 也有她的心灵直白:“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不会忘这特殊的地方/特殊的亲人……”歌曲受到了警官和室友们的一致认可 , 大家都跟着她学唱 。 在警官们的鼓励下 , 她又陆续写下了《亲爱的孩子》《我要再做巾帼女好汉》等 , 每首歌背后都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 “我亲爱的孩子 , 妈妈不舍也不想 , 一失足成千古恨……”“犯错误 , 触底线 , 该负的责任要承担……”如今 , 陈某早已离开了女子监区 , 但她两年前写下的这些歌曲 , 至今还在监区传唱 , 一批又一批在押人员从这些歌里找到了共鸣 。
歌中唱到的“这特殊的地方、特殊的亲人” , 指的就是德阳市看守所女子监区和监区的女警官们 。 在押人员亲切地把她们叫做妈妈 , 有的甚至喊作“亲妈” , 她们中有人送锦旗 , 颂扬“女警关爱似海深”;有人长期与监区女警官保持书信往来 , 汇报自己生活和思想近况 。 在走入看守所之前 , 她们多是社会上的问题人员 , 身上或多或少带着些恶习;走出看守所 , 个个都如同接受了一场灵魂洗礼 , 过去学校、家庭在她们身上教育失灵的地方 , 看守所成功补上了一课 , 不仅保证了女子监区五年多零事故的发生 , 还最大程度降低了重新犯罪率 。
这一切 , 归功于德阳市看守所狠抓精细化管理 , 创新理念 , 打造精品女子监区;归功于女子监区有一支朝气向上、甘于牺牲、业务扎实、战斗力强的女警队伍 , 她们用“法”与“爱”刚柔相济的两种力量 , 在高墙内演绎出一道别样的风景 , 谱写了人间正义与大爱之歌 。 她们 , 既是自己孩子的母亲 , 也是在押人员没有血缘关系的妈妈 ,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
因材施教 特殊的灵魂工程师
德阳市看守所女子监区于2015年底启用 , 监区警官清一色娘子军 , 目前民警9人 , 平均年龄37岁;辅警12人 , 平均年龄28岁 。 她们自称女汉子 , 善于和各类在押人员斗智斗勇 , 对监管工作她们有许多精妙独到的心得体会:监管人员对在押人员要“说得赢、说得服、说得笑、说得哭”;要让在押人员“想你、爱你、怕你、服你”;做好监管工作没有什么窍门 , 只有一个笨办法 , 牺牲大量个人时间去陪在押人员;“话疗”是监管人员最有力的武器 , 要能说上半个小时没有一句重复的话……这些“嘴皮子功夫” , 在她们看来是一个监管人员的基本功 。 她们说 , “管教民警是有执照的‘妈妈’ , 身着这一身藏蓝 , 就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