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特兰·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九 )


1919年 , 他又开始在多拉·布莱克与柯列蒂·奥尼尔之间犹豫不决 。 罗素第一次与多拉·布莱克见面是在1916年 , 亦即爱上柯列蒂·奥尼尔的那年 , 当时她是格通学校的学生 。 由于多拉愿意生孩子 , 这使她对罗素更有吸引力 。 他们访问了苏俄和中国后 , 于1921年9月回到英国 , 并很快结了婚 。 婚后他们有了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 。 但他们于1932年分手了 。
1936年 , 罗素又与帕特丽夏结婚 , 她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彼德·斯宾塞 , 她是一度在他的学校中教过书的青年妇女 。 他们的儿子康拉德于次年诞生 。
罗素于1949年与帕特丽夏·斯宾塞离婚 , 并于1952年同伊迪丝·芬齐结婚 。 这次结婚非常愉快 , 当时罗素已经是80高龄 , 这是他最后一次结婚 , 它给罗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灵上的安宁 。 他们一起度过了幸福的晚年 。
【人物评价】罗素的哲学具体地体现了诺贝尔先生创立这个奖(诺贝尔文学奖)的初衷 , 他们对人生的看法是十分近似的 , 两个人不但都接受怀疑论 , 而且都怀有乌托邦理想 , 并且由于对当前世局的共同忧虑而共同强调人类行为的理性化 。 (瑞典文学院评)
罗素在历史上的地位应该说是由于他的哲学著作 , 特别是他在青年时期和中年时期的早期所完成的著作而赢得的 。 (英国哲学家艾耶尔评)
很少有人能像罗素一样 , 横跨文理 , 在哲学、数学、历史、文学、教育学等领域 , 同时取得超常的建树 。 不过 , 罗素将近百年的漫长一生 , 从来不是一位安坐于书斋的学者 , 他的行迹遍布世界 , 对各种异域文化充满好奇与同情 , 且从不以西方中心主义的眼光来看待他国 , 他是一位身体力行的社会活动家与和平主义者 。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评)
【罗素与中国】
罗素是1920年到过北京 , 他在北京待了一年之久 。 爱因斯坦和罗素都是西方享誉国际的大师 , 两个人也都来过中国 , 而爱因斯坦是1922年到的上海 , 相对于罗素 , 爱因斯坦更加受欢迎 , 整个上海的都因为爱因斯坦的到来而欢呼 。
不过爱因斯坦在上海待了几天就前往了日本 , 他在日本待了一个多月 , 回国途中爱因斯坦将这次游历上海的经过编写成日记 , 爱因斯坦对于中国人的评价是带着一些白种人眼光 , 而罗素对中国的评价就十分客观 。
罗素不仅在哲学上有着巨大成绩 , 在逻辑学、数学、教育学、文学也都有建树 , 他跟怀特海共同编写的《数学原理》 , 被公认为是世界数理逻辑的基础 , 他的“罗素驳论”推动了20世纪逻辑学的发展 。
在中国生活一年 , 就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性格、中国问题 , 他同样也有自己的见解 , 罗素和爱因斯坦来中国的年代是一样的 , 那时候人们思想都是麻木的 , 罗素也是就性格问题说了三点:贪婪、怯懦、冷漠 。 这些都是人类的本源问题 , 不能一概而论 。
但是罗素却在思想麻木的人身上看到了中国人传承5000之久的优点 , 他说:中国人有一种狂热 , 往往都是一种集体的狂热 , 但这也是中国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 不屈不挠的刚强伟力 , 以及无与伦比的民族凝聚力 。
爱因斯坦就中国人的数学给予了否定的评价 , 罗素却认为:如果中国有一个稳定的社会和足够的资金 , 30年之内中国的科学进步大有可观 , 甚至超过我们 , 因为他们朝气蓬勃 , 复兴热情高涨 。
罗素在中国住了一年 , 又四处讲学 , 对中国是十分了解的 , 而他看问题也很准 , 如今的中国在几十年迅速发展强大 , 也只是用了短短几十年 。 罗素还在《中国问题》一书当中说中国汉字有一个巨大缺陷 。
在罗素眼中 , 汉字是由表意符号组成 , 而不是字母 。 这为什么会是缺点呢?如今全球的文字都在拉丁化(字母化) , 唯一保留了汉字只有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 , 当年专家为了走向国际化也是建议废除汉字 , 改用拉丁字母 。
因为字母就只有26个 , 学起来也快 , 而中国最常用的汉字有3000多个 , 它们组成不同的字 , 将会有不同意思 , 罗素的观点并没错 , 鲁迅当年也是改革汉字支持者之一 , 但是鲁迅提出了简化汉字 。
在拼音化和简化下 , 汉字对中国人来说并不是特别难学 ,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文化能一直延续下去 , 我国讲究兼容并存 , 但是对熟知拉丁字母的外国人来说 , 汉字就跟天书一样 , 这跟我们学习英语的时候是一样的 。
不过中国汉字比起英文可有魅力多了 , 不仅有各种各样的生僻字 , 还有汉字书法 , 追溯到古代还有雕版印刷 , 中国汉字也在不断地向外普及 , 俄罗斯在高考当中 , 已经将汉语列为了必考科目 , 对于俄罗斯的小伙伴来说 , 也许也能感受到 , 我们当中被英语支配的恐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