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好色」简史:从 0 到 16777216 种色( 二 )


很难解释的是整个颜色史 。
▲ 图片来自:GIPHY
它可能比任何一部绘画史、材料史、光学史都要复杂 。
因为它在各个领域都有一席之地 , 又和不同行业散落交织 , 但完整的研究少得可怜 , 给人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憾 。
为了让这件事看起来简单一点 , 我想说说它历史上的最特别之处——多定义 。
正如前面所提 , 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国家、不同人群 , 可能都对颜色充满困惑 , 且各抒己见 。
在人类历史更久远的时间里 , 我们甚至无法用任何知识来解释色彩 , 只能凭借着单纯的视觉迷恋 , 从大自然中提取有色矿物 , 研磨成粉 , 再掺水添色 。
▲ 图片来自:Ancient Ochres
已知的最早颜料 , 可以追溯到 35 万年的前旧石器时代 , 人类已经能从灰烬中提取深黑色的物质 。
而现存最古老的人类艺术绘画作品 , 可以推溯到 25 万年前 , 人类已经用赭石提取来黄、红、棕 。
▲ 赭石造就了法国知名的拉斯科洞穴壁画
早期文明社会 , 人们开始学会从越来越多基础材料中 , 创造出大自然中不存在的颜色 。
比如动物油脂、树脂做的灯黑色 , 明火燃烧骨头产生的骨白和骨黑 。 5000 年前古埃及人发明的埃及蓝 , 已经学会用石灰、铜、硅石、泡碱加热 , 精确配比调出 , 堪比一场化学实验 。
▲ 埃及蓝
那时候 , 人们对颜色的理解也与现在截然不同 。
对古希腊人来说 , 蓝不是蓝 , 而是叫「melas」 , 意指「黑暗」 。 蓝色对他们来说 , 其实就是黑的明亮版 。 在中世纪 , 蓝色也不是现在的冷色调 , 它被认为是一种暖色 , 象征着「最有活力的颜色」 。
1704 年前后 , 色彩制造商 Johann Jacob Diesbacht 在实验室以胭脂虫为材料制造颜料时 , 因为混合了被动物血液污染的草碱 , 意外制造出了第一种现代人造颜料——普鲁士蓝 。
这种颜色很快风靡一时 , 在绘画史上大放光彩 。
▲ 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里》
其实 , 颜料本身不具有价值 。 但当他们转变成为色彩 , 被艺术家变成艺术品 , 潜力才被人们看到 。
然后中世纪泥金手抄本里 , 开始出现明快的金、红、蓝;文艺复兴时期 , 诞生了一波又一波灿烂的艺术成就;20 世纪的现代主义作品 , 更是令后世惊艳 。
▲菲利普·奥托·荣格的球形 3D 颜色模型
这也得益于 19 世纪工业革命的推动 , 更多化学物质作为工业副产品被制造 , 成了极佳的颜料和染料 。
直到 19 世纪晚期 , 成品颜料的繁荣、金属颜料软管的诞生 , 才让价格低廉的合成颜料如蔚蓝、铬橙和镉黄出现 , 更多前所未有的色彩也开始出现 。 现代科学更为人类带来了超出想象的新颜色 , 像荧光色、磷光色 。
艺术家们开始为在色彩中眼花缭乱 , 在色彩的创作中疯狂 , 留下了无数的惊鸿一瞥 。
▲ 梵高作品:《向日葵》《鸢尾花》
这是一段人类运用颜料、色料、染料或化学反应等方法 , 不断探索和发现色彩的奇迹之旅 。
但就算到了这时候 , 色彩依然十分「混乱」 。
色彩本身是客观的 , 但它的名字、它的定义、它的象征却不客观 。
20 世纪 80 年代一项大规模的调查发现 , 不同地域对色域划分很不清晰 。 比如朝鲜语有种颜色叫黄绿色 , 它只是用来区分普通绿色 。 所罗门群岛环礁居民把色谱分为白色、暗色(含蓝色和绿色)、红色(含黄色和橙色) , 对眼中所见有着自己的定义 。
▲ 图片来自:《燃烧女子的肖像》
一个相关的趣味小知识是 , 橘子被引进欧洲 , 欧洲才有了橘色 , 此前都被叫黄色或金色 , 这也是为什么金鱼不叫橘鱼 。
这都是因为 , 色彩早已不是单纯的色彩本身 。
它的意义 , 与人类的社会、文化、经济意义息息相关 。
古代 , 紫色一直被认为是最尊贵的颜色 , 象征着一个社会最高的权力和荣耀 。 在中国 , 猩红色曾属于少数精英的特权 , 赤褐色则属于身份低微的农民 , 不同阶层的人都有着不同的颜色等级 。
▲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颜色 , 让世界各地都变成了不同的「大染缸」 。
它可以是打动眼睛震撼灵魂的原料 , 也可以是社会等级制度中的旧时荣光;是一个巨大的经济产业腾空而起 , 也是一位渺小艺术家一生的跌宕起伏 。
颜色创世纪:从混乱中醒来 我们喜欢有始有终 , 不喜欢分裂断层 , 我们喜欢尽在掌握 , 不喜欢混乱无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