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即便是成年的雄性大猞猁 , 也不会向狼群发起冲击 , 独狼、幼狼、怀孕的母狼 , 才是它的主要攻击目标 。
迫于猞猁压力 , 狼群做出的改变猞猁和灰狼 , 都会有杀死对方幼崽的行为 , 从数据来看 , 显然狼幼崽遭受到的危害较大 。 在猞猁的大肆屠杀下 , 狼群的繁殖率变得很低 , 狼幼崽的死亡率高达40%-60% , 部分猞猁密集的林区 , 狼幼崽的死亡率甚至超过了90% , 严重危害到狼的种群发展 。
反观猞猁 , 虽然狼也会捕杀猞猁幼崽 , 但它们受影响很小 , 存活率能够达到80% 。 这里面其实跟环境也有关系 , 纳利波基森林里林木茂盛、倒木众多 , 能够为猞猁提供较多的庇护所和逃生条件 。
狼幼崽之所以能够被猞猁大肆屠戮 , 跟欧洲森林狼本身的习性脱不了干系 。 欧洲的森林环境 , 不如北美那般一马平川 , 所以这里的狼群 , 基本上都是小规模的 , 更多的是以家庭为单位形成的小狼群 。
而当狼父母外出觅食 , 留下幼崽在狼穴附近玩耍 , 那么它们遭遇猞猁袭击的概率就变得非常大 , 而且存活下来的概率就变得极低 。
另外 , 以前的狼穴 , 多是露天结构 , 与其说是洞穴 , 倒不如说是一个坑洼更为合适 , 这让猞猁轻松发现它们 。
迫于猞猁的压力 , 狼群只能做出一些适应性改变 , 以应对猞猁对狼幼崽的屠杀 。
狼先是将狼窝迁出森林 , 将选址定在森林边缘或者外面 , 避开了猞猁的主要活动区域 , 因为欧亚猞猁是森林生态系统下的捕食者 , 鲜少涉足森林边缘 。
接着就是就是放弃了坑洼式的狼窝 , 在以前 , 狼对巢穴的要求不高 , 随便在林中找一个坑洼就能产仔 , 但后来人们发现 , 狼几乎不会出现在露天巢穴里面了 , 而是将巢穴选得又隐蔽又安全 。
除了对洞穴的选址和样式上做出了改变 , 狼群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 简单来说就是狼群规模变得稍大一些 , 原本主要战力只有一对成年狼 , 后来增加了一些青年狼 , 半大不小的狼也不着急出去组建新家 , 而是帮着父母一起照顾弟弟妹妹 。
【雄性大猞猁的压迫力:逼狼群到森林边缘产子,不敢睡露天狼窝】在做出这些积极改变之后 , 狼群也赢得了喘息的机会 , 将猞猁的迫害降低了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