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人类能否幸免于难?( 二 )


△浩浩荡荡的麋鹿群
至1985年 , 麋鹿终于回归故土 , 而北京的南海子 , 又再次成为麋鹿的家园 。
白犀牛·肯尼亚奥尔佩杰塔自然保护区
曾经 , 地球上仅存的最后一头雄性白犀牛“苏丹”居住于此 。
△北方白犀牛苏丹
“苏丹”的兄弟姐妹们 , 原本生活在北非洲草原 , 但因猖獗的盗猎和栖息地的丧失 , 导致他的同伴 , 在1984年时急剧下降到世界仅有的15头 。
2008年 , 世界野生基金会宣布北方白犀牛在野外灭绝 。 1973年出生的“苏丹” , 离开了1岁时生活的捷克野生动物园 , 回归故乡非洲 , 在肯尼亚的奥尔佩杰塔自然保护区定居 。
△守卫苏丹
尽管受到24小时的持枪守卫 , 以及饲养员的细心看护 , 但北白犀的繁殖计划似乎并不顺利 。 2014年 , 与“苏丹”做伴的兄弟“苏尼”自然死亡 , 而“苏丹”在命运的安排下成为北白犀繁衍后代的唯一希望 。
犀牛的45岁 , 相当于人类的90岁 。
2018年3月19日 , 45岁的“苏丹”身体状况严重恶化 , 尽管看护团队尽力治疗 , 却早已回天乏术 。 在最后24小时已然无法站立的它 , 最终被实施了安乐死 。
这意味着 , 北白犀这个亚物种距离灭绝仅一步之遥 。
△1973-2018苏丹墓碑
自苏丹死后 , 科学家们陆续从世上仅存的两头雌性北方白犀牛身上取出多个卵子 , 并和此前从已故雄性北方白犀牛收集的精子结合 , 试图再次培育出北方白犀牛胚胎 。 而这或许也是北白犀这一物种存续的最后机会 。
△科学家试图培育北白犀胚胎
“苏丹”的死亡同样警醒着我们 , 如果不保护好地球上的物种 , 它们会以我们想象不到的速度不断消失 , 直至地球上只有我们自己 。
考拉·昆士兰州
曾经 , 这里肆虐数月的大火摧毁了考拉80%的自然栖息地 。
△林火中的考拉
2019 年 , 是野火严重冲击全球森林的一年 。
自当年9月开始 , 一场规模空前的山火犹如一条火龙 , 穿过丛林、高山 , 席卷澳大利亚六大洲 , 令4.8亿只动物丧生 。
△考拉救助者 多赫蒂
因“萌即是正义” , 令不少人在这场大火中 , 关注到一只被居民多赫蒂救起的考拉——刘易斯 。 当时刘易斯正困于火中 , 多赫蒂脱下外衣带它逃离火海 。
尽管刘易斯被及时救起送往医院 , 但最终还是因为严重烧伤 , 离开人世 。
△在医院救治中的刘易斯
随后的时日 , 种种关于考拉的噩耗持续传来 。
据当地管理部门不完全统计 , 如今已有多达8000只考拉葬身火海 。 澳大利亚考拉基金会更提出骇人结论:大火已吞噬考拉80%的栖息地 , 如果不采取紧急行动 , 至2050年 , 考拉将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灭绝 。
然而 , 和刘易斯一样 , 丧生火海的动物 , 还有很多 。
【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人类能否幸免于难?】但是 , 这样的情况 , 却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不断发生 。
现在的故事
面对当今全球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严峻危机和挑战 , 凤凰卫视《皇牌大放送》专题摄制组辗转北京、昆明、香港多地 , 深入不同的生态保护区取景拍摄 , 并先后于北京凤凰中心“零碳使命——国际气候峰会”、昆明2021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COP15)期间 , 专访来自环境、生态等领域的数位中外顶级专家学者 。
△北京凤凰中心“零碳使命——国际气候峰会”论坛
△落基山研究所常务董事兼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婷 会场间隙
△北京南海子公园 , 用镜头捕捉麋鹿
△香港米埔保护区及迁飞路线保育项目总监文贤继博士 接受访问
△生物多样性博物馆总监兼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副教授管纳德博士 接受访问
△香港生物多样性博物馆教育经理向访客介绍生物标本知识
△香港科技大学环境研究所首席发展顾问陆恭蕙教授 接受访问
未来的故事
2020年10月15日 ,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昆明落幕 。 包括《昆明宣言》在内的各项成果体现了各国的决心和意愿 。 人类仍然期望 , 扭转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 , 确保最迟在2030年 , 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