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众所周知 , 地球纬线的分布与经线垂直 , 赤道就是所有纬线圈中最大的一条 , 而北纬30度却被很多人认为是最神秘的一条纬线 。 不仅贯穿了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这四个文明古国 , 而且还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百慕大魔鬼三角洲 , 以及至今不知道如何建造成功的金字塔等神秘地理和遗迹 。
?
如果对地理特别熟悉的人应该会发现 , 那些未解之谜中有不少都并不是刚好处在北纬30度上 , 事实上 , 这里的北纬30度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 , 而是在北纬30度的附近上下浮动一定的维度数 , 所以这才能集中那么多的未解之谜 , 并涵盖了自然地理、科学技术和外星文明等多个领域 。 那么 , 为什么这么多的未解之谜都刚好集中在北纬30度附近 , 而我国的哪些城市又刚好处于这条神秘纬线上?
?
看似异常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件
首先是地震、空难和海难这样的自然灾害 , 我们可以发现从古至今、几乎所有破坏性极大的地震 , 往往都发生在北纬30度附近 。 比如1950年发生于藏东的8.6级大地震和2008年发生于2008年的8.0级汶川大地震 。
?
而北纬30度上的“死亡漩涡区”则发生了更多轮船和飞机失事的神秘事件 , 比如百慕大、阿富汗、日本本州的西部 , 葡萄牙和地中海海岸 , 美国大陆和夏威夷之间的部分海域 ,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特殊区域在地球上的间隔距离竟大致相同 , 传说中地球超过20个的封边三角形便是这样形成的 。
不同于其他未解之谜 , 刚刚讲到的这些随着科学的进步 , 专业人员基本可以对此类事件进行合理解释 。 因为破坏性地震的发生主要集中在地震断裂带上 , 而我国和日本这样的国家部分地区本就处于多条地震带上 , 现有记录中的大地震无一例外都说明了这个问题 , 本质上就是地壳在活动的时候由于能量释放而导致地表事物发生震动 。
?
而之所以部分特殊海域会更容易发生海难或飞机失事事件 , 则主要是因为这些海域不仅海水运动剧烈 , 时不时就可能会突然有大规模的漩涡形成 , 然后导致在海上航行的船只被漩涡吞噬 。 而之所以在这些海域上空飞行的飞机也可能发生更多意外 , 则可能是因为受到了这些区域强烈气旋、风暴、海气和磁暴等作用的影响 。 事实上 , 这些曾经令人不敢涉足的海域 , 早已因为现在航海技术的进步而客服 , 现在大家已经很难再听到这些海域又发生了什么意外事件 。
?
从古埃及金字塔到中国三星堆:
一说到埃及 , 不少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 尽管现在的大部分科学家都认为金字塔的本质就是陵墓 , 而能在这样的陵墓中长眠的人也不是普通人 , 在古埃及只有帝王才能获得这样的下葬待遇 , 而狮身人面像就矗立在国王哈佛拉的金字塔陵墓前方 。 而所有金字塔中最大的胡夫金字塔更是充满诸多神秘 。
?
金字塔的神秘之处 , 不仅仅是那些庞大的石块到底是如何整齐堆砌起来 , 而且还蕴藏着许多可能有更深含义的特殊数字 , 而这些数字在如今都有其代表意义 , 很难让人觉得这一切都是巧合 。 圆周率、一年的天数、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等 , 都是可以通过金字塔自身数据计算得来的数字 , 因而也被称为金字塔的数学之谜 。
即便是生活在当代的埃及人 , 也难以通过现在的科学技术再次建造一座这样的金字塔 , 而生活在几千年的古人却实现了 , 要知道那时当地社会形态还处于奴隶制阶段 。 在古埃及的历史上 , 国王都被统称为法老 , 或许正是因为他们认为在世时居住的地方不过时短暂停留 , 而死了之后埋葬的地方才是自己永远的栖身之地 , 所以才会对陵墓的打造如此耗时耗力吧 。
?
而我国境内在北纬30度上也同样有三星堆文化 , 这是一个在广汉市三星堆发现的文化遗存 , 虽然集中发掘时间是在1980年左右 , 但其距离现在的年代上限却达到了4500±150年 , 而三星堆文化的延续时间则大致是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商时期 。 在三星堆考古文物面世之初 , 更多的是将其当作早期蜀文化来看待 , 但随着1986年的祭祀坑被发掘 , 学术界便意识到三星堆文化实际上是古代文明 , 他们拥有自己的文字符号、青铜器、大型礼仪建筑和城市 。
推荐阅读
- 揭秘陶乐德事件:男子在拘留室离奇消失,难道平行时空真的存在?
- 青藏高原将停止增高,后果不可承受,我们却未感到危机
- 寻求气候变化的确定性:要多少才足够?
- 少见!今年十五的月亮,不是十六圆
- 科学家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寻找难以捉摸的基本粒子
- 为五元红包,五名男子竟大打出手,值得吗?
- 地球果真出了大问题?火山爆发后出现神秘现象,科学家紧急发声
- 简述相对论发展史:从伽利略到引力波
- 重磅!英美科学家对奥密克戎病毒11个最新判断!对全球意义重大!
- 15000年前海底金字塔被发现,科学家推测:中华文明前身是MU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