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95岁的老奶奶教做人是种什么体验?( 三 )


中山大学理学院数学天文系颁给叶叔华的临时毕业证书 。 图/网络
她的工作是负责观测恒星 , 每天都是周而复始的重复性观测 , 异常枯燥 , 完全没有当初她所想像的璀璨星河的浪漫 。
1959年 , 叶叔华在丹容等高仪上观测 。 图/网络
熬过了最初的寂寞和乏味之后 , 叶叔华才逐渐从枯燥的数字记录当中体会到了这份工作的意义——精确的时间标准 , 正是通过天文台的观测 , 再经过一系列复杂地计算处理后获得的 。
1958年 , 徐家汇天文台着手筹建我国自己的世界时综合系统 , 业务逐渐纯熟的叶叔华带领课题组发起了对测算综合世界时这一天文难题的探索 。
32岁时 , 她主持建立了中国世界时系统 , 确定了当下所说的“北京时间” , 在她的主导下 , 我国的世界时精度从1963年起一直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
这不仅使我们日常所用的时间精确了 , 而且满足了国防、军工、科学实践等领域的使用需求 , 某些尖端领域和国防生产部门 , 计时精度要求达到千分之一秒甚至更小的误差 , 时间精度的提升意义不可估量 。
1965年 , 中国结束了采用别国精确时间时的历史 , 这种进步也为中国天文界赢得了国际声誉 。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 , 她始终记挂着国家的发展 , 抓住所有的机会推进新技术的发展 ,“现在的科技日新月异 , 一个不留神就会让机会从我们身边溜走 。 ”
她53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58岁当选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外籍会员 , 在60多岁时 , 她又开始了天文地球动力学的研究 , 并积极促进国际之间的合作项目 。
叶叔华及射电组部分科技人员与美国VLBI专家合影 。 图/网络
1978年 , 她带领团队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了第3241号小行星 , 经过国际天文组织批准 , 从此后 , 有一颗“叶叔华星”闪烁在浩瀚而美丽的星空 。
2007年10月24日 , 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 , 80岁的她亲眼见证了“嫦娥奔月”的奇迹 , 她所积极倡导的VLBI系统为“嫦娥一号”提供了精确测轨技术支撑 。
叶叔华提议在中国建立三个站组VLBI
她所从事的天文事业是任何一个人穷其一生的经历都做不完的事业 , 从窈窕淑女到耄耋之年 , 她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在自己所喜爱的这项事业当中 。
爱人程极泰始终是她最好的伙伴 , 老两口的生活常态是各居一室 , 埋头于各自的研究 , 有时间的时候一起听听音乐 , 生活充实而繁忙 。
叶叔华和程极泰图源:公众号“阿拉窗里窗外”

1995年9月 , 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非政府论坛会议上 , 她认为笼罩在女性头上的“玻璃天花板”是客观存在的 , 但能不能冲破它 , 关键还在于个人 。
她自己就是这么做的 , 对科学的热情和斗志让她突破了自己头上的玻璃天花板 , 让我们看到女性也可以和男性一样拥有同样多的机会和成就 。
2021年 , 讲述她典型事迹的纪录片《星河一叶》播出 , 在浩瀚宇宙 , 她是星河一叶 , 用执着和热爱 , 书写了一生的浪漫 。
这位95岁的老奶奶或许走到街上毫不起眼 , 但她拥有着如星星一般璀璨的人生 , 她一直奋斗 , 尽情燃烧 , 女人如斯 , 夫复何求 。
作家梁文道在节目中曾经“忏悔”道:“身为一个男人 , 在成长过程中我得到了太多太多的好处 , 得到了太多本来不该属于我的东西 。 ”
这就是我们长久以来的现状 , 男人承担了责任 , 也得到了多余的好处 , 但女人看似被降低了要求 , 其实也是被拿走了太多的机会 , 失去了本应属于她们的灿烂 。
叶老的演讲在网上火了 , 无数女性为之感动 , 被95岁的老奶奶教做人是一种什么体验?我喜欢一位女孩的回复:
“没有什么事是可爱的女孩子做不到的!姑娘们冲啊!”
在时代的长河中 , 无数灿若星辰的优秀女性点缀着人类的历史 , 像叶叔华、屠呦呦这样伟大的女性用她们的经历告诉我们 , 能有什么样的活法 , 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 , 而不是你的性别 。
可爱的女孩字们冲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