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获奖者”不简单!“嫦娥四号”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这位“获奖者”不简单!“嫦娥四号”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文章图片

这位“获奖者”不简单!“嫦娥四号”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文章图片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贾璇
新中国成立以来 , 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 , 广大科技工作者拼搏奉献、勇攀高峰 , 书写了辉煌篇章 。 11月3日 ,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 。 其中 ,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顾诵芬院士、王大中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 , 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1项 , 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5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57项 , 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137项;授予8名外籍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
其中 , 经国务院批准 , 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发射的月球探测器——“嫦娥四号工程”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
2004年 , 我国正式启动月球探测工程 , 命名为“嫦娥工程” , 实施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等任务 。 立项以来 , 17年里 , “嫦娥”六战六捷 。 每一次任务的成功都充分展示我国探索星球的能力 。
工程主要包括“绕、落、回”三大目标 。 嫦娥一号和二号完成了“绕” , 嫦娥三号和四号实现了“落”和“巡” 。 嫦娥五号圆满完成月球采样返回任务 , 实现了我国探月工程重大科技专项“三步走”发展战略 。
其中 , 嫦娥四号成为历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人类探测器 。
到月球背面去
月球作为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 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 1957年 , 人类正式进入太空开始深空探测之旅 , 月球便成为首站 。
月球对于维持地球自转轴的稳定非常重要 , 而月球引力引起的潮汐作用甚至比太阳还要大 。 由于“潮汐锁定”的原因 , 月球的自转和公转速度相同 , 使它总是只有一面朝向地球 。 甚至有科幻小说或想法认为那里是外星人监视地球的基地 。
“有人给我写信提到 , 别的国家不敢去月球背面 , 我们中国为什么要去?如果遇到外星人怎么处理?各种各样的传说使月球背面充满了神奇、恐怖和诡异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提出这些问题的人 , 其实都是不了解真相而关心我们的人 。 ”
欧阳自远讲解说:“月球背面的南部 , 有一个巨大的坑 , 这是42亿年以前砸出来的 , 把月球最古老的东西给翻出来了 。 嫦娥四号要落在月球背面的那个大坑里 。 ”
这个“坑” , 就是冯?卡门撞击坑 。
2018年12月8日 , 嫦娥四号发射升空 , 4天后完成近月制动 , 被月球捕获 。 2019年1月3日 , 嫦娥四号探测器就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 , 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
“嫦娥四号任务是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 。 ”嫦娥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介绍说 。 在月球背面实现软着陆 , 未知因素和各种风险非常高 , 设计难度非常大 。
作为嫦娥三号的备份 , 嫦娥四号虽然有其技术基础 , 但是两者的科学目标差异很大 , 许多设备需要全新研制 。 装载的科学载荷也有明显变化 , 中国与荷兰、德国、瑞典、沙特开展了4项科学载荷方面的国际合作 , 搭载了3项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等国内高校研制的科学技术试验项目 。
据介绍 , 嫦娥四号探测器包括“两器一星” , 即月球软着陆探测器(着陆器)、月面巡视探测器(巡视器)和“鹊桥” 。
“鹊桥”中继卫星是新研制和发射的中继卫星 , 它可以在地月拉格朗日L2点为月球背面的着陆器、巡视器与地球之间搭建一条通信的纽带 。
(月球中继卫星与地球、月球的相对位置关系 图片来源:国家航天局)
2020年1月11日 , 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工作正常 , 在“鹊桥”的支持下顺利互拍 , 完成工程既定目标 , 这也标志着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 。
嫦娥四号任务是我国探月工程四期的首次任务 , 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 , 首次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的中继通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