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 | 华商韬略 高千
不管是在火车站还是家属区 , 北上广还是18线县城 , 走两步总能找到“沙县小吃”的门头 , 通常是红色或黄色为主 , 简单的四个字并不起眼 , 店铺也基本不会超过两间房 。
但就是这样的小门店 , 开遍了中国大地 , 几年前甚至有段子这么说 , “沙县小吃 , 中国的神秘组织 , 散落各地为的不是做餐饮而是收集情报 。 ”
根据沙县小吃统计 , 目前已经在吉林、辽宁、河北、河南、海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福建等25个省市发展沙县小吃加盟店8.8万多家 。
如今沙县小吃已经成为沙县的象征 , 但追溯起源 , 却是一场金融灾难下的无奈之举 。
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 , 沙县的人民还在勤勤恳恳的以耕种为生 , 当地“标会”(一种融资模式)的突然暴雷 , 打破了沙县人的宁静生活 , 让很多人陷入债务困境 。
很多人为了逃债 , 跑去了其他城市 , 而做小吃本钱低、上手快 , 成为他们的首选 , 彼时的沙县小吃以拌面、扁肉、茶叶蛋为主 。 低廉美味的大众餐饮很快就做了起来 , 慢慢的增加了蒸饺、豆腐丸等品类 。
成功的样板吸引了更多沙县人走出沙县 , 扩张沙县小吃 , 从此沙县小吃四面开花 。 但沙县小吃在非连锁的模式下能保证品质稳定 , 防止伪劣店铺还要靠一个重要的幕后推手--沙县小吃办 。
【沙县小吃崛起背后血泪史!遭资本坑害后福建人被逼出来的自救生意】“沙县小吃办”是全国唯一以政府名义成立的小吃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 当年为了申请这个商标费了很大的工夫 。
区别于其他快餐的加盟连锁制 , 沙县小吃有自己的一套运营规则 , 以个体经营为主 , 但是需要向沙县小吃办申请商标使用权 。 为了方便管理和商标保护 , 还在地区建立组织 , 现在全国有29个城市设立了沙县小吃驻外联络组织 , 帮忙解决上传下达、证件获取、纠纷调解、业务投诉等问题 。
早期的沙县小吃是通过老带新的帮带关系建立起来的 , 已经开了店铺的店主会将老家的亲戚老乡招进店里当店员 , 等这些亲戚有能力单干的时候 , 店主再帮忙开店 , 沙县小吃办也会为开店提供补贴 。
这种传帮带的关系 , 帮助沙县小吃拧成一股绳稳固的发展 , 但也有一些问题 , 比如依赖本地人 , 外地人无法加盟的冒牌泛滥 , 本地人员外流严重等问题 。
如今为了尽快产业化 , 跟上互联网的步伐 , 沙县也正在着手向连锁化、标准化转变 , 不断完善产业链 , 供应端实现自动化 , 渠道商进入商超和线上 , 还延伸出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服务 , 沙县小吃正在变得越来越精致 。
除此之外 , 沙县小吃还走出了国门 , 在美国、加拿大等国的街头成为热门小吃 , 面对无限扩大的市场沙县小吃还需要完成现代化的闯关 。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 , 识风云人物 , 读韬略传奇 。
版权所有 , 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 , 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