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个月里 , 巴特勒尚能应付为数不多预订请求 。 随着评论增多和排名提高 , 预订的人变得络绎不绝 , 巴特勒在后几个月里每天都要面对上百通电话 , 甚至有人提前四个月预订 。
预订名单里不乏知名美食评论家 , 社会名流和各路网红博主 ,他只能用不同借口将他们一一回绝 。
倘若巴特勒真的把餐厅运作起来 , 接受预订 , 迎接他的会是什么?人们会意识到它根本配不上那样的排名和评价吗?
仔细考虑后 , 巴特勒决定将餐厅开门营业一晚 , 随后正式结束并公开这个闹剧 。
在筹备一些资金后 , 巴特勒简单布置一下家里后院 , 找了服务员、厨师 , 甚至还有一个打碟DJ 。 与厨师商量后 , 两人决定从超市采购速冻食品 , 每道菜平均成本只有大概8.5元人民币 。
为突显天然生态感觉 , 并契合之前为餐厅伪造的那种“家常” , 巴特勒还在客人就餐后院里放了几只活鸡 。 一些朋友被请来当托 , 在当晚假扮成食客 , 大声地赞美盘中佳肴 。
一切就绪后 , 被随机选中的“幸运者们”怀着激动心情陆续到来 。 意想不到结果出现了 。
美食平台上浮夸好评和假客人大声称赞 , 仿佛有着无形魔力 , 竟然让品尝速冻食品的客人们 , 对餐厅出品赞不绝口 。 六桌客人里的四桌 , 当场表示要预订下一场 。
在送走最后一桌客人后 , 巴特勒忍不住笑疯了 。 一个人 , 随便在自家后院摆几套桌椅 , 就成为伦敦“最佳餐厅” 。 不但做到一天上百个预订 , 甚至只用1英磅成本速冻食品 , 就能让食客满意并再次预订 。
因为担心招致社会争议和法律风险 , 巴特勒在第二天关闭餐厅 , 最后以视频形式公开事件来龙去脉 。
当别人尤其是一些所谓美食博主表示“这是一家好餐厅”时 , 很多人也产生“这是一家好餐厅”认知和判断 , 即便这个餐厅子虚乌有 。
这就是从众 , 即在真实或者想象群体压力下 , 成员认知、判断和行为 , 趋同于群体多数人现象 。
从结果来看 , 从众行为甚至有些可笑 , 因为趋同于群体多数人判断和行为 , 并不是正确行为 。
从众心理常常让你迷失自己 。
戒掉从众 , 你需要独立运用批判性思维 , 学会判断与辨别 。
②形成定见
从前有一位画家 , 为了画出一幅人人都满意的画 , 他让每一位观赏者在觉得此画还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做上记号 。
结果 , 没有一笔一画不被指责 。
扑面而来的批评让画家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 但冷静过后 , 画家换了一种方法尝试 。
这一次 , 他让每位观赏者在自认为精彩的地方做上记号 。
结果令画家震惊 , 原先所有被否定、指责过的地方 , 现在也都被做上了标记 。
最后 , 画家感慨道:
“我如今终于明白了一个奥妙 。
那就是 , 在任何时刻都要坚持自己 , 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
因为别人的看法永远是别人的看法 , 有赞美就会有批评 , 谁都无法让所有人都满意 。 重要的是有自己的主见 。 ”
所谓定见 , 就是当事人觉得某个看法可靠、值得信赖 , 并以此作为原则去决策和行动 。
这位画家 , 因为有了定见 , 便无所谓他人的看法 。
一般来说 , 真正的定见 , 是从自己内心生长出来的 , 如果只是萍水相逢 , 或者是外力强加 , 那都成不了定见 。
有了定见 , 你便不会被他人的想法所左右 , 哪怕世界复杂 , 你也能寻得属于你的那条路并坚持到底 。
想要形成自己的定见 , 你可以先沉下心来 , 去发现自己内心的渴望 , 然后在实践过程中 , 去修炼 , 去养成 。
杨绛先生曾说过: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 , 到后来才发现 , 世界上最曼妙的风景 , 竟是内心的恬 淡和宁静;
我们曾如此渴望他人的认可 , 到最后才发现 , 生活是自己的 , 与他人无关 。 ”
做自己的主人 , 不被他人所左右 , 才是最值得追求的人生 。
推荐阅读
- 雪瑞姑姑:上过央视节目,年过六旬靠壕气出圈,她到底是什么身份
- 人到中年,请把“自己”打扫干净
- 尼格买提:30岁娶新疆姑娘,没有刻意隐瞒,只想保护好妻子
- 大行动!查处10人...
- 水均益:和原配离婚净身出户,47岁娶小13岁娇妻,49岁生龙凤胎
- 央视曝摄像头偷拍恶臭产业链!无孔不入,国内版N号房就在身边
- “偷拍黑产链”遭央视曝光,无孔不入,隐私不再,引发社会恐慌
- “空气清新剂”实为偷拍设备,央视曝光日用品改装摄像头偷拍黑产
- 河南一武馆大火致18死,央视披露:曾有一白衣女子在二楼出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