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失挚爱8年后,撒贝宁痛哭:“我爱的人,再也回不来了”( 二 )


03
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
高亚麟曾说的一句话,我始终铭记:
“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
他这样解释道:
“父母在,比如说你今年30,你不会做(结婚),哪怕你60,也不会想,因为有一堵墙挡在那,你看不到死神,父母一没,你直面死神,你开始能清晰看到你人生的尽头。
为什么老人会喜欢催你,唠唠叨叨的,因为他们看到了死神,所以他们想完成那些没完成的。”
天津市的陆老先生,已经86岁高龄了。
每天早上,他都坚持步行5站路,去给自己108岁的老母亲请早安。
“早上好,老娘,祝您身体健康,事事如意!”
“好,谢谢!”



痛失挚爱8年后,撒贝宁痛哭:“我爱的人,再也回不来了”

文章插图

这样的场景,让人想到老舍说的那句话: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那种安定,就是即使外面风雨再大,你都笃定地知道,一定会有一片港湾,抚平你所有的委屈。
当你蹒跚学步时,有父母小心护着你,不让你摔倒;
当你踏上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时,有父母帮你指导,替你把关;
当你职场、情场失意时,还是父母默默陪着你,给你做一碗热汤。
有父母在,不管你是健康还是病弱,也不管你年纪有多大,总觉得还有人帮你顶着一片天。
就像风筝在有线牵着的时候,不管飞多高多远,都不会偏离,不会害怕。



痛失挚爱8年后,撒贝宁痛哭:“我爱的人,再也回不来了”

文章插图

但父母不在了,一切都只能自己撑着了。
2018年,
歌坛常青树费玉清,突然宣布退出演艺圈。
巨星宣布落幕,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被迫无奈,有的是担心自己状态不佳,有的是要结婚生子……
而小哥的理由则是最深情的一种:
父母双双离世,顿失了人生归属。
他在亲笔长信中写道:
“当父母亲都去世后,我顿失了人生的归属,没有了他们的关注与分享,绚丽的舞台让我感到更孤独,掌声也填补不了我的失落,去到任何演出的地点都让我触景伤情。”
双亲都已不在,名和利再无任何用途。
再绚丽的舞台,也填补不了他的孤独;再热烈的掌声,也抵消不了他的失落。



痛失挚爱8年后,撒贝宁痛哭:“我爱的人,再也回不来了”

文章插图

周国平曾说:
“一个人无论多大年龄上没有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儿。他走入这个世界的门户,他走出这个世界的屏障,都随之塌陷了。
父母在,他的来路是眉目清楚的,他的去路则被遮掩着。父母不在了,他的来路就变得模糊,他的去路反而敞开了。”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04
你要开始像他们爱你一样,去爱他们了
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曾回忆过一件事:
当年,他接到老母亲病危的消息,在外地的他,日夜兼程赶路。
可等他回到家时,等待他的,却是冰冷的棺材。
这时邻居告诉他,他母亲曾说“羡林出去了就不回来,真后悔当年让他出去”。
季羡林听后,扶在母亲的棺材上痛哭昏迷。
后来,他在散文《永久的悔》中写道:
“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痛失挚爱8年后,撒贝宁痛哭:“我爱的人,再也回不来了”


痛失挚爱8年后,撒贝宁痛哭:“我爱的人,再也回不来了”

文章插图

父母在时,总觉得日子还很长。
当时只道是寻常,寻常到不懂得怎么去珍惜。
转眼他们都老了,他们要走了,却悔恨时光不能倒流。
日本
日本尽孝执行委员会
出过一本书,书名叫《父母离去前你要做的55件事》。
书的封面上,印着一道醒目的“亲情计算题”:
“假设你的父母现在60岁,父母余下寿命20年,你没有和父母同住,你每年见到父母的天数大概是6天,每天相处时间大概11小时。
也就是说,
你和父母可以相处的日子只剩下:20年x6天x11小时=1320小时。
也就是,55天。
有些些事,是需要立刻去做的,不是明天,是现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