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岛湖危机:60年“以鱼保水”,鲢鳙成功臣!为何水体营养化加剧



千岛湖危机:60年“以鱼保水”,鲢鳙成功臣!为何水体营养化加剧

文章图片

千岛湖危机:60年“以鱼保水”,鲢鳙成功臣!为何水体营养化加剧

文章图片

千岛湖危机:60年“以鱼保水”,鲢鳙成功臣!为何水体营养化加剧

文章图片

千岛湖作为长江三角洲的重要水库 , 多年来为生态环境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 , 如今更是形成了旅游、渔业、航运为一体的水库 , 光是依靠卖鱼就可获得10亿元的产值 , 其旅游业更是带动周边50亿的产值 。
作为深水人工湖 , 千岛湖也称新安江水库 , 1959年正式蓄水 , 其水位长期保持在108米 , 对应的面积为583平方千米 , 库容为178亿立方米 , 可蓄水216亿m3 。
自从新安江水库建成后 , 它就成为当地百姓致富的“聚宝盆” , 从60年代开始 , 人们就在这里投放鲢鱼、鳙鱼 , 并逐步形成人工渔场 , 成为江浙沪一带重要的“鱼库” 。
因独特的水源优势 , 使得千岛湖的鱼儿快速繁殖生长 。 早在1984年时 , 人们就在其中检测出84种鱼类 , 包括鳡鱼、银飘、鲌鱼、密鲴等 , 其品种丰富 , 如今更是发现114种鱼类 。
作为山谷水库 , 这里的饵料充足 , 研究发现 , 千岛湖一亩水面上有1000-1500千克的浮游植物 , 这些饵料足以保证24斤有机鲢鳙食用 。
当然 , 千岛湖有众多岛屿、沙洲 , 其地形多样化 , 也为鱼儿的生长提供丰富的自然环境 。 从1959年蓄水开始 , 1400千米山体被淹没 , 且一年中水位差为9米 , 这样也形成众多水草、浮游昆虫 , 为鱼类生长提供便利 。
很多渔民表示 , 经常在湖面上看到大鱼吃小鱼的场景 , 特别是夏天 , 经常有大鱼跃出水面 , 可见这里的鱼不仅种类丰富、产量高 , 大鱼也非常多 。
如15年10月捕捉的青鱼 , 其身长为175cm , 体重更是达90公斤 , 就连多年的老渔民也表示这么大的鱼太罕见 , 这条鱼也成为“鱼王” 。
当然 , 千岛湖蓄水60余年 , 却一直没对底层鱼类捕捉 , 其中必然有众多20-30年鱼龄的大鱼 。 只是因地势复杂 , 捕鱼难度大 , 当地渔民一直没对底层鱼捕捉 。
其实在21世纪前 , 千岛湖的鲢鳙养殖规模并不算太大 , 当地人为了寻求更高的经济效益 , 进而转向鳜鱼、鲈鱼、鲶鱼等特种鱼种 , 反而鲢鳙因价格不高养殖的人少 。
但1998年到1999年 , 千岛湖接连2年的“蓝藻危机” , 让政府开始警惕起来 。 所谓的“蓝藻”也就是湖面上有层“绿膜” , 夏天很远就可闻到腥臭味 , 当地百姓的生活也受其干扰 , 很多人甚至转移到其他地方生活 。
受“蓝藻”的影响 , 鱼的生长繁殖也受到损害 , 一年才打捞七十万斤鱼 , 而以往均超300万斤 。
就此 , “蓝藻”成为渔民的“心病” , 很多人也寻求政府帮忙解决这一问题 。 很快 , 当地农业局、环保局组织专家调研 , 这才找到了问题根源 。
当地渔民为了过度追求利益 , 从而养殖鳜鱼、加州鲈、黄颡鱼等品种 , 反而鲢鳙这两种专门食用藻类、浮游生物的鱼类养殖规模少 。
当时千岛湖遍地都是人工养殖箱 , 渔民为了让其快速生长 , 拼命投放饲料 , 结果使得氨氮等成分含量增多 , 水体就此富营养化 , 结果出现了“蓝藻危机” 。 同时 , 在千岛湖上游安徽段 , 入库的降水中含有不少的氮磷、有机质等 , 也导致水质变肥 。
为了治理水质问题 , 研究人员决定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治理经验 , 大力投放鲢鱼、鳙鱼 。 为检验其效果 , 研究人员特意布置了长770米、高60米的围网 , 并将鲢鱼、鳙鱼放在其中 。
3年后 , 调查发现 , 这附近水域的总氮、总磷量明显下滑 , 水质也在变好 。
研究发现 , 鲢鱼每增重1斤 , 可吸收14.9g的氮、60.75g的碳、0.85g的磷;鳙鱼每增重1斤 , 可吸收14.5g的氮、57.85g的碳、0.5g的磷 。 同时 , 鲢鱼每增重1斤 , 也可消耗40斤藻类 , 有“蓝藻杀手”之称 。
就此 , 千岛湖大量投放鲢鳙 , 在多年的“以鱼养水”中 , 使得千岛湖的水质提高 , 水体透明度也在增加 , 避免了“蓝藻”问题 。
然而 , 近年来 , 人们发现千岛湖水质还是大幅下滑 , 且部分地区出现了水体营养化问题 。 而2006年时 , 千岛湖水质就呈现出中度富营养化 , 2010年时浮游植物密度就达到1152万细胞单位/L , 10年翻涨10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