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记者从清华大学了解到 , 第十一届国际空间探测轨迹优化大赛(GTOC 11)于北京时间2021年11月7日20时结束 。 在持续28天的比赛中 , 清华大学航院航天动力学与控制课题组团队力压众多欧美强队 , 最终以8443总分的绝对优势夺得冠军!
清华参赛团队合影图
国际空间探测轨迹优化大赛(Global Trajectory Optimisation Competition , 简称GTOC)是由欧空局(ESA)于2005年发起的高水平、专业性国际赛事 , 是航天任务优化设计领域国际最高水平角逐的擂台 , 被称为航天界的“奥林匹克竞赛” 。 每隔1-2年举办一次 , 赛期四周 , 旨在邀请全球最优秀的航天专家和数学家挑战“近乎不可能”的太空探索复杂任务优化设计问题 。 往届夺冠队有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欧空局等 。 历届比赛的题目及其解决方案 , 均成为了航天科技界的宝库 , 引领着航天任务优化技术的发展 。
清华队的解决方案
本届GTOC 11以探索利用太空资源为主题 , 要求参赛队伍设计组合航天器的轨道 , 尽可能多地探测捕获太阳系小行星 , 建造环状分布的太空发电站 , 即著名的“戴森环” , 以期获得最大的资源利用效率 。 任务是利用20年的时间 , 发射10艘母船连续探测小行星 , 使其“激活”飞行、聚集 , 最终形成12个环状分布的太空电站 。 目标是尽可能提高太空电站的质量并减小离太阳的距离 , 从而获得最大的资源利用效率 。 赛题涉及太空探测领域最前沿的技术 , 具有深远的工程应用前景 。 本届竞赛共吸引来自全球各地的94支队伍参加 , 参赛队伍数量为历届之最 。
前十名赛队的最终成绩与排位
参加本届比赛的清华队由航天航空学院宝音教授和蒋方华副教授所带领的航天动力学实验室(Laboratory of Astrodynamics)与航天八院509所成员组成 。 团队对8万多颗小行星进行了优化筛选并建立星链 , 将连续推力轨迹优化和“戴森环”设计难题进行分解和近似 , 提出高效的分站策略 , 实现太空电站的小行星质量最优分布 。 利用团队长期积累的高效率优化算法和理论成果 , 对小行星探访全局探索与优化 , 给出了一套奇妙的“清华方案” 。
欧空局的贺信
本次竞赛第2-6名均为欧美强队 , 亚军的欧空局在第一时间表示了祝贺 。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 胡德成
【中国团队夺冠!在航天界的“奥林匹克竞赛”中挑战“不可能”】流程编辑 严圣淼
推荐阅读
- 三星堆三大未解之谜,考古学家都无从下手,一旦解开或将颠覆历史
- 罗布泊千年干尸分析:祖先是古北亚欧人,1.2万年前几乎灭绝
- 秦始皇陵都是黑科技?考古学家发现5大惊奇,揭开神秘面纱
- 墨西哥发现的是外星文物?盘点多年来人类收获的7大神秘发现
- “兵马俑”会动?真相公布后,游客气愤不已
- 科学家发现的这份古代蓝图,揭示了金字塔建造的真相
- 蝙蝠的始祖是谁?考古学家发现1.25亿年前化石,让人胆战心惊
- 女性木乃伊腹中发现保存完好的胎儿,考古学家将过程比作“腌蛋”
- 冰山发现少女尸体,尸检专家:她死于700年前,死前遭遇悲惨
- 在明朝古墓中发现瑞士戒指表,考古学家:这是时间旅行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