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荆斩棘的哥哥》成为年度综艺天花板,主要赢在这3点

拖到现在才把哥哥四个多小时的家族诞生夜看完,本以为最后结果早被剧透得彻底了,看得时候心情不会有啥波澜,没想到最后还是被哥哥们的谢幕给整破防了。


《披荆斩棘的哥哥》成为年度综艺天花板,主要赢在这3点

文章插图

我只想说:芒果,真有你的!
看完最后一期,又去找了各种周边来看,包括哥哥们写的小作文,还有《南方周末》对总导演吴梦知的采访,这就是追节目追得太真情实感的结果,像我这样没有任何KPI的小破号,自从追哥哥以来都写了好几篇观后感。
最后一篇想聊聊,为什么披哥能成为年度综艺天花板,而且在前有浪姐、追哥,主题和内容也没啥创新突破的情况下。
我觉得,做得烂的节目,烂得各有千秋,但所有成功的节目内核都是相似的。


《披荆斩棘的哥哥》成为年度综艺天花板,主要赢在这3点

文章插图

真人秀节目的关键无非就三点:在保证“人”的基础上,确保足够“真”,然后有选择、有技巧地“秀”给观众看。
首先,“人”选对了,节目就成功了一半。
吴梦知在采访里也说到,他们花了50%以上的精力去找人,密集见了两三百位艺人后,最终确定了这三十几位哥哥。
结果大家也看到了,这些哥哥兼顾不同年龄、领域、行业以及功能性,经过各种排列组合、不可思议的同框,都能碰撞出意外的火花,这就是节目组对“人”的预判到位了。
吴说了一个赵文卓的小花絮,他们第一次通过视频聊,吴问卓哥是什么时候发现自己帅的,卓哥认真地想了想说“小学”。
吴当时就觉得这个人太有趣了,后来卓哥与哈人们之间能发生这么有趣的化学反应,考虑到卓哥本人的性格,也就不足为奇了。


《披荆斩棘的哥哥》成为年度综艺天花板,主要赢在这3点

文章插图

虽然我是因为言承旭和大湾区哥哥才入坑的,但是看到过程中,我对原先很多不认识的哥哥都留下了印象,就像我在上一篇文章里写到的,这就是因为人选对了,群像戏才做得出来。(传送门:虽然风波不断,披荆斩棘的哥哥依旧是群像戏最牛的综艺之一)
最后一期,很多人在为林晓峰哥哥意难平,像他这样知名度原先不太高,在这样完全拼人气的节目里肯定是吃亏的。
但哥哥们来这里都收获了真金白银的商务价值和情义无价的兄弟友情,也难怪最后每个哥哥在唱《敬酒歌》,都眼含热泪,彻底走心了。


《披荆斩棘的哥哥》成为年度综艺天花板,主要赢在这3点

文章插图

其次,节目要保持“真”,才能让哥哥们有机会、有空间展示真性情和真实力。
大家有没有去看哥哥们微博写的告别小作文,那是相当的真情实感,绝对不是例行公事,有的甚至很有画面感,回忆哥哥们相处的细节。
哥哥们的备采也是越来越精彩,特别是最后一期彼此的最后一次对话,高瀚宇的“我是知世故而不世故”,是深度访谈节目里才能听到的话。
这些哥哥都是在娱乐行业摸爬滚打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人,他们在面对一个节目,可以如此敞开心扉,展现自己真实的一面,节目组绝对是花了苦功,让他们放下心防的。
大家还记得前期对比浪姐和披哥,规则宽松了,弱化了比赛淘汰的概念,哥哥们可以打情怀牌,做自己最擅长的。


《披荆斩棘的哥哥》成为年度综艺天花板,主要赢在这3点

文章插图

哥哥们的反内卷也是一开始被诟病的地方,甚至引起性别对立,说社会氛围对男人就是更轻松,很多人就是因为这点给节目打了差评。
现在再来看,如果披哥和浪姐一样,让他们从节目开始就面对特别紧张而严苛的审视和淘汰,逼着他们跳炸裂的男团齐舞,我估计很多哥哥会和言承旭一样,老早逃跑了。
吴梦知说他们不写人设剧本,而是搭建节目模块,帮助人物呈现,用的办法就是创造空间,比如让哥哥们像住男生宿舍一样住在一起。
就是因为在这样的空间里,才会诞生第二期结尾的“封神”画面,大家在一起玩音乐,即兴合唱《Knocking on heaven’s door》,展现岁月静好、“男人至死是少年”的氛围。


《披荆斩棘的哥哥》成为年度综艺天花板,主要赢在这3点

文章插图

吴还说到,陈小春一开始非常抗拒来这个节目,是因为不想比赛,他们都是功成名就的艺人,让他们和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一样去竞技比拼,这件事的内在逻辑就是没法自洽的。

推荐阅读